都市

流年吉尔尕朗静静的马场散文

车子出了繁华的伊犁州首府伊宁市区后走上车水马龙的218国道,此时的方向是东南。刚开始的十多公里沿线还偶尔可以看到一个个被葱茏的白杨、榆树和沙枣树拢护的村庄,但大都是些稀稀落落的房屋,偶尔在树木掩映野草蹿生的草滩路尾冒出一群牛羊,从一排白杨树林里走出一两个面容粗糙的汉子或者包裹头巾的妇女。再去,入眼好久都是一片片护田林拢护着的广袤田园,小麦胡麻大豆油葵等等各种作物挥舞着茂盛铺展绵延过去,凸显北疆大地与新疆其他地方一样物产丰饶地广人稀。

过了牛羊攒动的巩乃斯种羊场,满天的草原草山开始扑进眼帘,218国道便因为一路上车子与车子相距过远而显得有些萧条冷寂,长长一道布帘一样向前方抖动飘展,被草原长风吹拂一般或左或右地卷弯,最终迢迢地搭上了前方的蓝天白云间。

大约经过50多公里的筛选分流,公路上的车子变得零零星星。路边的牧羊人跟我说过,大约要等十几二十分钟才可以看到一辆车子驶来呢,自小到大远远驶来,到了跟前呼啸而过。穿过尼勒克县的养蜂场后,公路的弯弯绕绕变得更加明显,左折右折伸向草山阻隔平缓起伏的草原深处。公路的南侧就是那条西部著名的巩乃斯河,从望不尽的天际弯弯流来。在南岸起码有20多公里长的绿色滩涂上,旺盛地生长着一棵棵一片片的沙枣树,五月中旬,银质浅灰的树叶上盛开着粉白粉白的沙枣花儿,那传说中的香妃少女体香般的醉人香味儿一阵接着一阵地飘过隔河相望的218国道,长途车上的司机和乘客都不禁为之神清气爽,倦意顿消。

过了黑山头,车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弯弯曲曲的巩乃斯河畔草原公路上奔驰,除了一段又一段连绵不绝仿如钢琴弹出的旋律一般的河流,就是那种天高地阔,长风涤荡,山远水碧,风景如画。弯弯曲曲的巩乃斯河,在弯弯曲曲的路径上日夜流淌。

多少年,多少次,我找回母亲般的一颗幸福之心也随着它弯弯曲曲地绕,弯弯曲曲地流。

约走250公里后到达绿树环绕的新源县城。穿过几乎与伊宁市一样繁华的城区,向南越过流水像面纱一样银白飘舞着的恰合普河,然后沿省道 16线折向西南,走5公里到达山川秀美的塔勒德镇,再走 0多公里,即来到酒味飘溢的中国酒乡肖尔布拉克(通常所说的三区),著名的国家品牌伊力特曲和上世纪八十年代便闻名的电影《肖尔布拉克》就都诞生在这里。

静一静因为闻到伊力特的醇香和怀想老电影而无比激动的心,再向南走 0多公里,就来到了目前以绿化美化享誉伊犁州的哈拉布拉乡(即五区,当年科级的新源马场现在撤销后就划归其管辖)。紧接着,从哈拉布拉乡往东沿 16省道约走半个小时即到达一个叫羊场的地方,那里离哈拉布拉乡政府驻地只有10多公里,地势平坦,树林遍布,那儿就是明显区别于现在的老马场的新马场场部。在那里,除了一栋崭新漂亮的 层办公楼外,沿 16省道一溜儿排开去统一一层的铺面,里面做啥生意的都有,店主有汉人,也有维族人和哈族人,还有回族人。新场部的众多楼层掩映在婆娑的馒头柳和高大的杨树榆树中,但茂密的树林掩映不住人气商气,这里整个儿就是一个环境优美商气飙升的小集镇。

从新场部继续沿 16省道往东,到达20多公里处,向左也就是向西岔进漫漫草山上一条被汽车马车的轱辘碾熟的黄泥公路,约走2公里就到了一个险峻的垭口,山崖顶上暴露着那些因地壳内部运动,产生挤压而形成的褐红色的褶皱岩地貌,山坡上,到处都有层层剥离的岩石碎片。从高达数十米的山顶望下去,发源于巩留县库尔德宁林区的莫乎尔河像一条玉蓝色的小龙般自东南向西北腾跃而来,在寸草不长的灰褐色峡谷里迂回而行……般情况下,本来有树有草才有水……让人产生一种面对动画的幻觉,这也符合这片苍凉辽远干燥突兀的土地的实际。河水都是从遥远的雪山流下来的,不是由泉水汇流而成;而从特克斯县境内流来,自东南向西北蜿蜒流经此地的特克斯河则像另一条较为宽大的玉色带子,使新源县哈拉布拉乡与巩留县莫乎尔乡隔河相望。两河平行奔流10多公里后,嚯然会合形成面积50000多平方米的恰普其海水库,河水至此静静地在峡谷底处流淌,在落差明显的一面仿佛海市蜃楼般突兀地出现了高高横跨过河道的几栋楼房,据说那就是投资1亿元建设的巩留县龙口电站。电站坝口的流水沿着弯弯绕绕的山谷一直向西流,最终在新源境内流进伊犁河的主源流巩乃斯河。两县两岸之间有一条叫哈萨桥的小铁桥连通着。再往前走不到1公里,陡峭的河岸两侧成了另一片建设工地,投资20多亿元的另一座更大功率电站正在兴建,一年多了,著名的辽工局牌子还醒目地插在工棚旁边。一条羊肠小道则和这条小银龙般的莫乎尔河时隐时现地伴行五六公里,小路被几座高大的草山遮挡后再穿出来,那条小银龙便隐身不见了,展现在远方的已是一片连绵起伏的草场,通往前方的泥路就从草原中间扬长穿过,在金色的阳光下,泥路上的泥巴闪耀着黄灿灿的光。

沿着这条黄泥小路继续往南,视野里突然间换上了满满的绿色,草坡碧绿,树木丛生,一路上可以看到稀稀落落的被白杨掩映的土坯房子和极少的与土地同色的土黄色砖房,还有路边不时飘入眼帘的片片油葵地、小麦地、玉米地、胡麻地,然后又是连绵起伏的草场。沿着草场那条可以让车子走得很倾斜很颠簸的泥路,约走 0分钟,就到了一处田野比较广阔、房屋分布错落、白杨榆树排成一行一行的村落,连绵起伏曲线柔和的草山横亘在眼前,从草山更远处的白皑皑天山上吹来一阵阵绵长清凉的长风,一种偏僻荒凉世外桃源的感觉悄然升至脑海。

至此,从伊宁市出发已经走了三百多公里,终于到达这个偏僻的牧区,一个树木掩映中的阿吾勒(哈萨克语:村庄)。这儿便是10多年前闻名伊犁甚至全疆的新源马场(即一队)了。

春天,站在莫乎尔河滩公路边起伏的山坡上向北眺望,可以看见西北面一道厚重的山脉远远地矗立在一片平缓广袤的高山草滩上,一朵一朵的白云或者羊群飘浮在苍茫辽远的绿色天际,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方大牧场。一片村落坐落于左右前三个方向都是连绵草山包围的盆地里,偶露一角一墙的房子掩映在那些钻天的白杨,高耸的榆树,蓬松的柳树下,错落分布在屋头屋尾的各类果树中间,更主要是周围草山的连绵延展,上方天空的高远碧蓝,使村子有了一种大西北村落特有的高旷苍凉,孤独幽静。除了冬天,在住居区内都能看到地上赫然冒出一溜子苍绿的林带。尤其是春天,杨树、榆树和柳树的枝叶在湛蓝清凉的天空下旺盛地伸展着,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如果下起濛濛细雨,那些繁绿的树叶便焕发出一种湿漉漉油亮亮的光彩。

进入老马场之后,远望的感觉就在眼睛和脑海里里消失了,一切还原成抑或显露出一种飘荡而来的真实。首先,每间房子周围的树木其实都是整齐有序地排列着的,显得清朗而富于村居的气息。用泥土培成的房子均匀地露出长长的屋椽,上面盖着厚厚的苇席,覆盖着泥土,当然屋顶上也长出了一些稀稀疏疏的小草。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院子,大多用土墙围成,也有极少数的用篱笆围成。有一些人家既有前院,还有个后院,前院一般是菜地,还有果树,后院也种着果树,搭着圈棚。没有后院的人家,圈棚就在院子的两侧,上面铺的是秋天里从山上打来的牧草。许多时候,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树、梨树、杏树和樱桃树都在默默地站着,遥远的天山长风偶尔吹过来,这院那院便相继传出一种并不算很响的喧哗。

除了土墙房子,土黄色砖瓦房甚至楼房也有不少,它们大多穿插间隔在那些土墙院子之间。偶尔从谁家院子里传出一段流行歌手的歌声。所有这些,使老马场竟然令人意想不到地有了一种小城镇与偏远农村交揉的气息,一种恍恍惚惚虚虚实实的氛围。但是当你围绕着它认真地转上一圈,你会发现它终究是一个偏僻荒凉的昔日军用马场。至于那些点缀在房子之间或疏或密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榆树和蓬蓬松松的柳树,又使这里具有一种白描画的风格,反衬出所有这些民居的整洁、清朗和新爽。

每年的春夏秋季节,当夕阳的光芒越过老马场西面的扎乌尔山投在那一片密密麻麻但却相当整齐的房子上空时,老马场的生命气息达到了最高点,我侧耳倾听,呼叫孩子的声音夹杂着羊群归圈的叫声此起彼伏,几户人家一片询问的对答,几个孩子嬉戏喧闹偶尔发出的大呼小叫,隔壁院子拖拉机声、摩托车声,有人洗头、洗澡、洗衣服接水撩水的哗哗声,还有谁仍在山头河坝传来的喊叫声,一下子把老马场寂静的一天激活了。我举目而视,一排排土房、砖房屋顶上渐渐冒出了颜色不一的炊烟,青色的,白色的,红色的,浓黄色的,淡蓝色的,在晚霞的一片金红色里,在那些高峻挺拔纵横交错的杨树榆树之间,就组成了一幅色彩柔暖的佛寺进香图。我吸鼻而闻,饭菜的香味出来了,馍馍、稀饭、羊肉、大肉、腊肉、鸡蛋,泡菜、洋芋、西红柿、皮芽子,甜味、辣味、香味、酒味,这些味道从各家各户的厨房飘出,又混合在老马场的空气中,辛劳了一天的人们,闲转悠了一天的人们,还有傍晚打老马场经过的人们,这时候全都被这种味道唤醒了,好好喝上一杯的愿望开始涌出,大炕带给人的慵懒和放松的感觉全身心地弥漫开来。

20多年前,新源老马场称得上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一个辉煌部落。我在这里用上部落这个词,并非就是说伊犁的世居民族哈萨克的部落,而是想特别强调一下新源老马场当年的非同寻常,部落的借用自然是想沾上一点儿草原英雄民族的风格。可以负地说,新源老马场本身就是与奔驰矫健的伊犁天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现在回过头去看新源老马场,自然是一种辉煌的闪回。马场最初的由来,就像新疆的许多地方一样,是建立在一些深远的历史掌故上的。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和气候温暖土壤肥沃的伊犁河谷一样,同属西域强国乌孙的领地,而乌孙人养出的天马举世闻名,迄今仍有许多中外专家考究和改良育养伊犁天马并且乐此不疲。另据老马场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在元朝中期这里还属于西迁的蒙古族察合台汗国一部,元朝末期从天山北坡过来的哈萨克黑宰部落打败了蒙古人,就据有了这个辽阔肥美的草场。所以这里用哈萨克语又叫“阿克布尔汗”(富裕的意思)。明清以来,这里一直盛产人人欣羡的伊犁良马。解放军进疆后,千里边境线和茫茫戈壁雪山的巡逻迫切需要建立供应军马的马场,这里因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而成为了全疆最重要的军马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新源马场每年都养有良马5000多匹。当时的夏牧场便是这里的大平滩一带,冬牧场则在100多公里外的阿拉套山和那拉提山下的盆地草原。

老马场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们为我回忆,每年的春夏秋三个季节,数千匹高大健壮的各色骏马在马场起伏连绵的大平滩草原上或悠闲地吃草,或扬鬃奔驰,它们越过草滩,跃上草山,声势浩荡,在如擂鼓一般荡人心魄的蹄声里,有牧民们尖利的哨声和嘈杂的马嘶声荡漾在草原上空,久久不散。

机械化不仅仅是解放农牧民的一种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而且绝对是解放那些数千年来被征战的骑士们长久压迫着的伊犁天马的直接途径。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国家对迫切需要重视和支持的战略大省新疆的关怀,尤其是对驻疆部队的关怀或者说就是命令,机械化让包括新源马场在内的几个马场的良马获得了彻底的解放,部队在一般情况下不再需要马场提供战马了。自然,一物的兴旺总是伴随着另一物的衰落的,新源马场就是后者。那些曾经漫山遍野浩荡奔驰的良马随着分配的分配,拉走的拉走,马场新场部的搬迁,数年后方圆 0多万亩的马场草原便空空荡荡起来。这种空空荡荡是相对于高大善跑的骏马而言的,在这依然辽阔肥美的马场草原上,成群结队的牛羊仍旧繁衍生息在湛蓝的天空和银亮的白云雪山之下。至于骏马,仍然是有的,只是大多已成了牧民游牧的一种交通工具。甚至,连它们作为交通工具的作用也不再是那么明显了,在这个昔日旺盛的高山牧区,牧民们驾驶崭新的摩托车飞驰着上山下坡拉出一道道黄色的烟带已成了另一道新鲜的风景。于是,似乎那些良马大多就成了民族人用来招待重要贵宾的佳肴和冬日里制作著名的熏马肠子的一种必需原料了。

根据我的调查,早年鼎盛时期的新源马场有聚居的住户215户1 00多人,饲养着可作为军马的良马500多匹。而现在老马场的聚居住户就只剩下95户约500人了,其中汉族有 9户,哈族 0户,维族15户,回族11户。这些住户中,稳定地在老马场放牧的有 5户,种地的有4 户,出外做生意的有17户。还在十年前,我妻子的许多亲戚朋友就已举家搬迁到新马场或者莫乎尔乡和哈拉布拉乡,甚至有的迁到了新源县城,少数还迁到了州首府伊宁市或区首府乌鲁木齐。现在留在老马场的,大多是些家境一般或者没有啥门路的人家了,再就是些年纪大了哪里都不想去的。要说有门路而不想走的,大约还找不出谁来。至于我岳父母一家,大概属于上面各种原因的综合。其实我是希望他们迁走的,从希望他们过上舒适丰富的城里生活出发,我希望他们迁到新源县城。但是我和妻子又庆幸他们没有搬迁,妻子是因为怀念过去,舍不得童年的乐土,而我仅仅因为它是妻子常年思念的家园,是一个妻子多次讲述我梦中无数次出现过因而极度向往的遥远的牧场。

共 75 0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静静的马场”,让我想起“静静的顿河”、“静静的白桦林”……这静静的后面蕴藏着怎样的波澜壮阔,在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便可以切身地感受到。作者用苍劲娴熟的笔触,轻轻带出了心中对伊犁这片沃土的喜爱之情,如美酒般醇香的文字里,流淌着作者炽热的生命 ,将有关生命的哲思自然地流露于诗情画意的描写中。在昔日,马场只是一个偏僻且荒凉的军用马场,如今它的四周却是树木苍翠,那些古朴的民居,各种叫卖声,饭菜的香味,散发着尘世的烟火味。一文《静静的马场》不仅描述着这座老马场的历史,亦是作者思想与灵性的呈现,更是作者内心深处对人类返璞归真的召唤。就这样,在这美丽的春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文字,欣赏美丽的伊犁,把繁华的都市抛在身后,远离喧嚣的俗世,走进青青的草原,走向静静的马场。佳作,欣赏至极,倾情推荐!【:纷飞的雪】【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42107】

1楼文友:201 - 2 :12:49 问候晓阳哥,祝福安好!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2楼文友:201 - 01: 6:01 欣赏佳作,非常不错的文章,问好朋友,祝你佳作连连!

楼文友:201 - 1 :58:5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宝宝病毒性感冒发烧怎么办

宝宝发烧怎么物理降温

五个月宝宝退烧小妙招

高血压与脑中风
生物谷灯盏花药用价值
老人厌食是什么原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