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稻垛一一乡村树
金色的稻垛。
春华秋实,记忆里的金色稻垛,在我脑海里总也挥之不去。太湖之滨是鱼米之乡,一年两熟,以稻为主。年年金秋时节,秋收一结束,乡村的金色稻垛,坐落在房前的场院上,像一只只金黄色的巨型大蘑菇。
堆这种稻垛,必须是村上的农活老把士才能胜任。码稻垛前,先要在堆稻的地方垫上厚厚的一层稻草,将一捆捆稻子穗朝里,根朝外地堆码,堆成圆形。当稻垛堆起一人多高时,就必须架跳板了。挑稻人从跳板走上稻垛,放下稻担解开绳子,就没有挑稻人的事了,由堆稻人自己堆码。稻垛堆到中部时,垛围越放越大,越堆越高,跳板随稻垛越架越高,当挑稻人无法上稻垛时,就将稻担放在地上,另外有人用将稻子一捆捆挑起举高,递给堆稻人。稻垛约堆到齐房高时,堆稻人为稻垛结顶,苫上草苫 ,一个稻垛就堆好了。
另一种稻垛堆法简单,为了抢种麦,将水稻收起后直接堆到田埂上,稻穗朝外根朝里,不用苫,任凭风吹雨淋。田埂上的稻垛一般呈长方形,那一排排金色的稻垛,堪称江南原野独特一景。
秋末冬初,江南天气温爽宜人,场院里的稻垛群,成了孩童们的乐园。夜晚在稻垛缝里捉迷藏,至今仍记忆犹新。
金色的稻垛留给我太多的记忆。苦涩的记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那时还是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一年水稻大丰收,我家四五亩地的稻子堆了两大垛。麦子种好后,由于人手不够,轧稻一拖再拖。当别人家的稻几乎都轧好后,父亲才去请了些帮工来轧稻。岂料当人们揭开草苫翻开稻垛时,里面直冒热气,明眼人一看便知,稻垛被捂发热,祸根是收稻时未充分晒干。父亲一看傻了眼,他迅即捋下些稻谷,抓起一粒粒咬开,原应雪白的大米变成了黄色,成了热黄米。稻是丰收了,轧下数千斤稻谷,粮站根本不收,一斤也没卖掉,只能自家吃,多于的作饲料。全家整整吃了一年黄米,无论煮粥做饭,全无大米应有的香糯,而且还有一股霉味,让人难以下咽,父亲为此懊悔不已。
稻垛留给我的惊心动魄记忆,是一次稻垛失火。那年初冬,丰收的稻垛堆满了场院,那是全村人的希望和喜悦。一天下午天气阴冷,北风呼呼。几个稚童在稻垛间玩火引燃了稻垛,风干物燥,火借风势,烈火瞬间蹿上几个稻垛,稚童们被吓得哇哇哭叫,抱头鼠窜。当人们发现稻垛起火,连忙筛锣发出火警信号。筛锣即敲铜锣,是旧时乡村一旦失火,用铜锣报警的一种方式。乡亲们都冲出家门,水桶、脸盆里的那点水简直是杯水车薪,尽管如此,大家仍没命地端水灭火。老队长情急中,从家中扛来梯子,架在一个未着火的稻垛上,他踏着梯子爬上稻垛,企图阻止火势蔓延,慌乱中从稻垛上摔下,摔得小腿骨折,乡亲们七手八脚地将他抬离火场。当乡里的手压灭火水龙感到发挥威力后,终于遏止了火势,但无情的大火还是烧毁了几大垛稻,损失惨重。无奈的乡亲们只有唉声叹气,欲哭无泪。老队长的腿在医院打上夹板后,硬是出院回家,他是在放心不下生产队里的稻垛,指派劳力日夜守护。他腿不能动就坐镇指挥,安排社员们日夜不停地轧稻,望着被烧毁的稻垛,老队长愁眉不展,茶饭不思,村上几百号人都看着他,他肩上的担子何止千斤?在乡亲们一再劝慰下,他数天才缓过神来。自从那次稻垛失火后,稻垛的印痕在我记忆里更深刻了。
另一种稻垛堆法简单,为了抢种麦,将水稻收起后直接堆到田埂上,稻穗朝外根朝里,不用苫,任凭风吹雨淋。田埂上的稻垛一般呈长方形,那一排排金色的稻垛,堪称江南原野独特一景。
打球脚扭伤了怎么办
失眠肩颈背部酸痛
- 下一页:10条能感动你的经典语录
- 上一页:高冷阴夫第六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