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阳城古村落考察记(1)
高凉城遗址。
骆驼岭。
杨家会堡前合影。
段家会堡。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先民由采集、渔猎的游弋生存生活方式,进化到农耕文明定居生存方式的重要标志。古村落文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想构筑的基础和根植的土壤,呈现出鲜明的小村落,大文化”特征,它们是我国宝贵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五月的布谷鸟咕咕咕咕不停地叫着,垂柳傍崖枣蕊香。应北阳城段铁城先生之邀,笔者在北阳城村文保员吉丙山的陪同下,对这座千年古村落进行了三天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北阳城古村落经历了数千年的波折动荡,它依塬傍水,人杰地灵,至今保存着完整的聚落形态和传统的建筑形式。
北阳城是有较长历史,文脉相对清晰,传统氛围保存相对较好的古村落。在古村落的构成中,山脉、水系、寺庙、祠堂等公共场所往往是村落的规划中心或布局重点,是古村落平面格局形成的重要核心因素。民居、府邸等居住建筑,以及油坊、磨坊、井房等生产性建筑是传统村落构成的主体。三昼夜,我听到的是最动听、最淳朴的声音、看到了它那种既深沉博大又脆弱已逝的美,让人沉迷、让人感动、让人心痛,一种来自血脉的使命感,让我很想为它们做点什么…。
一、聚落遗址。
历史的记忆很残酷,会改写、会抹杀、会扭曲,太多太多的永不可寻。聚落一词最早在《汉书·沟恤志》中记载贾让凑:时至而去,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史记·五帝本记》中说: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辞海》对聚落的解释是:人聚居的地方聚为聚集,落为落地生根和定居之意。可见聚落是居民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聚居点,泛指人口聚居的社会性空间。
站在北阳城遗址上,有谁还能考证那些远古细节和往事。笔者再一次对北阳城遗址实地调查与以往踏查的结果对比总结分析,有了新的发现和认知。这片厚土遗存着丰富的遗迹遗物,传递着不同时代的历史信息。早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踏上这片热土,繁衍生息,传递文明。该遗址属于聚落遗址,地处汾河南岸的峨嵋台塬腹地,东临李铁河(现已干涸)遗址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米,其分布面积约50万平方米。遗址南部以仰韶文化为主兼有西周、东周文化,采集有新生代亚犸象化石、泥质红陶钵、小口尖底瓶等残片、蚌刀、石铲和穿孔海螺饰件;西周泥质灰陶豆、夹砂灰陶袋足鬲、甑等残片;东周泥质灰陶高柄豆、夹砂灰陶鬲和附加堆纹灰陶灌等残片。遗址中部和北部,采集有两周时期的器物残片。遗址东部采集了一件汉代蹲坐姿灰陶狗,高10.5厘米,长8厘米。泥质灰陶,呈蹲坐姿,体型均匀,嘴部已残,双耳下垂,尾巴翘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一,是古代人们从事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助手。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狗对于人类的生存、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慢慢对狗产生了迷信和崇拜,从而出现了以狗为对象的图腾崇拜。遗址东北部的二疙瘩上发现有灰坑,其内采集有东周时期的泥质灰陶高柄豆、夹砂红陶罐、泥质绳纹灰陶灌和绳纹板瓦等残片。这些遗迹和遗物带有的文物信息,告知我们从时代至汉代先民们在这一区域生活了2000多年。一个遗址演绎一段历史,一段历史折射出一种文化。北阳城遗址就是这样,用自己的遗迹、遗物向我们折射古代经济之繁荣和人丁之兴旺。
二、城堡遗址。
通过群众走访与实地勘察,北阳城村现存四座堡城遗址,它们分别是高凉城址、杨家会堡遗址、段家会堡遗址和东头堡遗址。其次通过对历史文献梳理与采集实物研究结合,得出以下结论。
高凉城址 高凉城在春秋时称高粱城当地百姓俗称位于北阳城村东南隅,南、北、东三面临沟壑,依地势而建。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形,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30~100米,分布面积约10000平方米。南、北、东三面城墙依台地地势而筑,残高6~10米;西城墙平地而筑,残长20米,残高约12米,宽6.8米。西城墙南端底部设一砖券门洞,高1.7米,宽0.95米,深6.8米。墙体夯筑,夯层厚0.11~0.14米,城址内散布有板瓦、筒瓦和灰砖等。2006年8月18日被稷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稷山县地名录》记载:魏豹在此筑城屯兵练将,保护边疆。现有地名教场系当时教练兵将的场地。又有地名锅灶处系当时做饭的地方
魏豹(-前204)秦末人。姓姬,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先祖以封地魏为姓,建都安邑,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浚仪)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军决黄河灌大梁虏魏王假以后,魏豹从其兄宁陵君魏咎,隐迹为庶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在安徽宿县起义后,魏豹从其兄魏咎往投,陈胜着魏氏兄弟偕同故魏将领周市率兵3000,拔魏旧地20余城,因此,封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打败陈胜以后,魏咎纵火自杀。魏豹毫不气馁,跟随刘邦和项羽斩将夺旗大破秦军,复因功封为西魏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仍随刘邦在关中灭秦。其后他叛归项羽,韩信破魏,被虏至荥阳,为汉将周苛所杀。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外巡途经左邑桐乡,闻平南越大捷,遂改为闻喜其后将高粱邑设为稷亭,属闻喜县管辖。我们在高凉城遗址内采集有汉代的绳文筒瓦,菱形纹砖和绿油陶瓶残片,这些遗物对研究高凉城秦汉这段历史了有力佐证。
另据《稷山县志》和有关文史资料得知: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孝文帝在今稷山县辖境先设高凉县后置高凉郡,高凉郡辖高凉、龙门二县,其高凉县和高凉郡的治所均设在今稷山县北阳城村。西魏大统四年(538)河桥之战西魏失利,宇文泰调整了在河东高凉郡的战略防御部署,将高凉郡治所从高凉城移置于玉璧城(今太阳乡白家庄村北隅)到此,我们已从模糊的概念中,初步看清高凉城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轨迹。
杨家会堡遗址 杨家会堡是北阳城村杨氏家族最早的祖居地,故当地人以杨姓定地名。它位于今北阳城村东北一千米的地方,建在一座独立的土山之上,四面临深壑,地形险要,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杨家会堡的小环境为:东临阳城沟,西邻骆驼岭,南隔沟壑与二疙瘩、三疙瘩(系当地人对两座土岭的称呼)相望,北隔深壑与段家会堡相护佑。沿着骆驼岭下的小道,紧挨杨家会堡所在的土山之下向东慢步寻找堡门,堡门位于整座土山的东南部的半山腰处,十分隐蔽,从外部看根本看不出来,从半山腰的土崖面西向东,从下向上掏挖而成,现在因常年废弃,无人,雨水冲刷已被泥土堵塞,只能趴着进去。堡内地势西高东低,三个台面,占地约10余亩。堡内最西端地势最高,仔细观察该段是人工夯筑而成,一是该段距离堡外地面距离最短,加高起到防御作用。二是具有瞭望台功能,站在此处四周环境一览无余。堡内东北区域地势较低,为弧形凹地,占地约有1亩左右,其弧形崖壁遗存有多处窑洞,现已坍塌。地表散布有手印砖和大型板瓦等遗物,从遗物的形制和纹饰判断为北宋。以此可知,北阳城村杨氏家族在北宋年间已经在此居住了。
段家会堡遗址 段家会堡系北阳城村段氏家族明崇祯年间战乱时的避难处,清顺治年间才陆续迁移到今北阳城南巷、东巷和西巷内居住(经多次调查北阳城村现存的三十余座古民居,创建最早的年代是清顺治四年,最晚的是清宣统年间)后人以段姓定地名,以示纪念。段家会堡北面隔沟与杨家会堡相邻,建在一座独立的土山之上,四面临深壑,地形险要。在座土山的西南角有一条陡峭弯曲小道通向堡内,堡内地势西高东低,可利用面积不大,因段氏族人当年在此避乱停留的时间短,并没有在此大兴土木,所临时居住的窑洞,常年雨水冲刷,早已坍塌,无迹可寻。仅在堡址西部断崖壁上采集到绳纹泥质灰陶残片和夹砂灰陶残片,这是东周时期的遗物,这与段家会堡所处的时代不符。那么北阳城段氏族人何年、从何处迁来,是何原因呢?等等问题,早已成为段氏后人的不解之谜!同时也是我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查阅地方文献和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明代陕西韩城《寿村段氏支谱》记载:余族段氏本东晋稷山,因遭兵乱,始祖讳克用渡河而西始迁立韩邑董村…
民国九年(1920)《段氏家谱序》记载:始祖段氏,明季自稷城西北五里許,平隴村遷於汾南北陽城村居焉。曆年數百,傳世十餘…..
稷山县志记载:明崇祯四年(1631)陕西一支农民起义军攻占稷山,并以稷山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同官兵作战,被河东道台焦源浦、总兵曹文绍。
崇祯八年(1635)农民杨三率众,屯居蔡村堡,占领修善堡和汾北一些村庄,杀富济贫,后被镇守河东的柴廷桂及参军薛敏贵。
崇祯十七年(1644)冬,李自成率军东征路经稷山,攻克县城,贪官。
崇祯十八年(1645)元月,李自成部将白、李二人在率军西撤时,占领稷山东关和西关十余日,与官兵后向西退却。
综合以上文献资料所的信息可知:北阳城村段氏族人系稷山县汾北平陇村段氏后裔,在明崇祯四年(1631)至崇祯十八年(1645)期间,因遭兵乱,保全人财,不得已的情况下,平陇村段氏一支举家迁移到北阳城,段家会堡就是当年初到北阳城村的避难之地。
东头堡遗址 当地村民俗称东头堡子东临阳城沟,南隔沟与高凉城址相峙,北临深壑,北部因地势平坦,而夯筑堡墙,现仅残存西北角一段。堡内北部、东部崖体上存有的窑洞遗迹,应为堡内早期居民的居所;另从现存的两座古民居建筑形制判断为清代建筑,因此断定该堡子创建于明末清初,堡内居民为王姓和冯姓,应为此堡的原住民。
综上所述,北阳城村早在时代就形成聚落村东临李铁河现已干涸。植被茂盛,西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史前人类最理想的生活场所。早期先民居住的形式为崖壁窑洞,沿李铁河北岸崖体掏挖,其聚落布局呈线性。随着国家的诞生,防御性城堡的出现,人民的居住方式也随之改变,砖木架构成为主流,窑洞兼用。高凉城、杨家会堡、段家会堡和东头堡子,就是周代至明末时期当地先民居住场所的活化石。进入清代,社会稳定,文化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居住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走出堡墙,在西部平坦的区域营造一进、二进及多进式院落,寺庙建筑点缀其间,增设三座巷门,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一座布局合理,街道井然,极具防御性又是封闭的村落。北阳城古代建筑把建筑当作环境的一部分,体现了人与自然潜在的和谐。今天,在全力实施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应全面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素质,提升人文环境质量,树立良好的村民形象,提升农村的文化吸引力。要想使我们的生活居住环境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我们生存的建筑空间必然要向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刘彦俊。
- 下一页:万古剑宗重要的事我起个长标题
- 上一页:兽破苍穹第1370章是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