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流年佛赐良缘短篇小说

在中国古代社会,重男轻女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古代人都认为――在每个家族中,只有男丁才是传家接代人。倘若一代人中没有男丁,就会被人骂为“断子绝孙”。因此,在当时的社会和任何一个家族里面,其独生男丁往往比我们今天的独生子女还要金贵百倍,这绝对不是浮夸。

据现居住铜陵佘家大院的佘氏族人介绍,说“佘天官”佘敬中的第五代嫡系子孙佘天赐的出生,让他家全家人都欣喜若狂。因为佘天赐是佘家连续三代单传的独苗,因此他的呱呱坠地给佘氏长房这一脉不断兴旺发达带来了希望,也让佘氏家族长房的香火可以继续传承下去。

据说佘天赐在一岁抓周时,大人们在大桌上摆放着许多东西:有吃的食品、有耍的玩具;有用的东西。佘天赐的父亲抱着他站在桌上时,他一眼就盯住那支长长的毛笔。他伸出一只小手,钩了半天,才把它抓在手中。他抓到后便很兴奋地手舞足蹈、“呀呀”学语。至于他究竟说了什么,谁也没听懂。只是他又叫又跳地这个举动,倒逗得全家人七仰八拱地笑弯了腰。老爷爷站在一旁,捋着花白胡须赞叹道:“这小子长大可了不得呀,一定跟他太祖爷爷一样,是个舞文弄墨的官苗子。”他讲的太祖爷爷,就是佘敬中。佘敬中是明朝嘉靖年间进士,曾任选拔官吏事(史称天官)。何谓天官?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中央组织部长职务。一个小小的铜陵县,有人在朝廷做了这么大的官,确实是件了不得的事。

人世间往往事与愿违。佘天赐自断奶后就不怎么愿吃东西,导致其身体渐渐消瘦下来,因严重营养不良体质极度虚弱。在三岁那年,他偏又患上哮喘病,日夜气喘吁吁,痛苦难熬。一家人为他急得团团转,先后请了周边好多有名望的郎中(即古时给人看病的中医师)为他切脉、看病,熬制汤药吃了许多,也不见好转。

看着孙子气喘煎熬,爷爷心如刀绞。他发狠誓说:“就是倾家荡产,也要医好天赐的病!”于是,佘家纷纷外出寻单方、找良药。就在佘家人愁眉不展时,九华山二佛殿的主持找上门来了。他来到门前高声喊:“佘施主,佘施主!”老爷爷急忙赶到门口迎接,十分热情:“哟!贵客到,快请进!”家人忙打水给他洗脸,取杯、泡茶。更有人站立一旁,等待他发布消息。主持接过毛巾擦过脸,又咂了两口茶,才慢慢说道:“佘施主,你上次谈到天赐生病的事,我跟师傅说了。师傅答应给天赐看病,叫你们送天赐上山。”老爷爷一听可高兴了,说:“看来,我孙子有救了!二师傅,谢谢你呀。”一家人的愁容顿时抹去一大半。主持接着说:“不用谢我。你是佛门俗家弟子,佛祖一定会保佑你孙子健康的。我话已传到,告辞!”佘家人挽留二师傅吃过午饭再回,二师傅说庙里还有许多事要等他去办,不敢多耽搁时间。二师傅走后,老爷爷吩咐天赐父母,明天你们陪天赐上山。到二佛殿要多烧些高香,拜佛、拜菩萨,祈求菩萨保佑。天赐父母点头应允。

古时候,人生灾害病,不是求神就是拜佛。不像如今医疗事业发达,卫生所、医务室和医院遍布城乡,处处可见。只要有点伤风感冒、咳嗽发烧,就去找医生看,不是点滴就是吃药。古时候,人们要是有个头痛脑热,通常都是自家烧点姜茶喝喝,完全靠自身免疫能力来抗,只有实在抗不住了才去找郎中看病。

话说天赐父母一行三人来到九华山二佛殿烧香拜佛后,二佛殿主持便带他们来到供奉着地藏王真身的“月身殿”,拜见老方丈。老方丈见佘天赐面黄体弱气喘吁吁,便对他父母说:“让我给孩子号号脉。”天赐父母立即将天赐送到老方丈面前。老方丈给天赐细心号脉,又站起身看他的舌苔,随及对他全身上下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又详细询问天赐的患病过程及请郎中看病、诊断、用药等情况。沉思片刻后,老方丈才慢悠悠地分析道:“此乃阴阳调理不当导致气血不畅所致,如此柔弱的病体老吃滋补药怎行?病情又岂能好转得了?老方丈立即给他新开了方子,叫小和尚到草药库按方抓药。“我给孩子配了一个月的药。前十付是止喘开胃的,后二十付是调理气血的,护脾养肾。只要让他有食欲能像正常人天天吃饱饭,就能满足他的身体所需营养,就能达到强身健体。”老方丈对天赐父母语重心长地说。“此药每日煎熬一包,早晚饮服。一个月后,你们再送天赐来看。”转身又对天赐讲,希望他要充满信心,按时吃药,静心调养。有佛祖保佑,定会去邪归正的!天赐一一点头,愿意遵照嘱咐去做。天赐父亲一再向老方丈致谢,口中喃喃自语:“儿子,看来你这下有救了!”天赐母亲立即掏出早已准备好的钱递给老方丈。老方丈摆手示意,出家人积善行德,给人看病从不收钱。这时,正好小和尚提着一竹篮一包一包装好的草药走过来。老方丈对他们讲:“你们拿着药就此下山吧!”。天赐向老方丈跪拜致谢,老方丈双手抚起天赐。

在他们全家临走时老方丈一再嘱咐,天赐一个月后吃完药了一定要及时上山来看他,到时他再给他继续看。他们三人异口同声回答:“一定来,一个月后一定来!谢谢大师了!”。他们又到二佛殿说了一番感激的话,告别主持后跨过庙门,沿着下山路回家了……

光荫似箭,日月如梭。一个月过去了。佘天赐不再哮喘了。一日三餐也能正常吃饭了,身体也渐渐恢复强壮起来。全家人喜笑颜开。老爷爷说他要亲自领着天赐上九华山,当面去感谢老方丈。

爷孙二人首先来到二佛殿,只停留一杯茶的功夫,就直奔地藏王“月身殿”去了。老方丈见天赐身体恢复这么快这么好也十分惊讶,口中忙念叨:这是佛祖保佑,是佛的指引啊!接着,老方丈对天赐爷爷说:“佘施主,你一惯虔诚敬佛,说明你家与佛有缘。好吧,我再给他开几服药,一则巩固巩固上次的疗效;二则进一步增强他的体质”。老爷爷一忙又向老方丈致谢。天赐将自己带来的二十斤鲜姜送给了老方丈。他一见十分高兴,忙喊徒弟来付钱。这爷孙二人急忙阻止,道:“不妥,不妥!这点生姜是自家种的,仅是表表一点心意。如果您欢喜生姜,那我每年叫天赐在中秋节前后收姜时给您送些来”。老方丈高兴地说:“佘施主,人人都说你们佘家大院佛手姜好啊,洁白如玉,汁多渣少,隔夜留香,脆嫩可口。你孙子病愈了,吃你们送来的大院姜,我也高兴啊!”天赐爷爷接着说:“老方丈,我有一个请求。您看,天赐这孩子从小体弱多病,您能收天赐为佛门俗家弟子吗?”。老方丈立即答道:“好!你爷孙二人今天就不回去了,留下来晚上我在大佛殿为他举行俗家弟子入门礼”。从此,佘天赐成了九华山佛门俗家弟子,每逢地藏王生日庆典,定会上山叩拜。

每年中秋节前后,鲜姜上市,天赐总要送些鲜姜来,老方丈也乐意接受。

天赐每年都要送几十斤鲜姜给老方丈,他是一下子怎么也吃不掉的,这好东西又不能让它坏可惜了。于是,老方丈想:我若把它堆放一边不管,时间久了,就算不坏也成了老姜,只能当烧菜佐料用。要让它保存时间长且保持鲜味不变,我得想出好的办法才是。这老方丈精通医术,对植物属性十分了解。他先是将生姜清洗、刮皮腌制,用盐来腌制成咸姜,结果他成功了,且效果还比较好。可他喜欢甜食,不想老是吃这咸姜。经他琢磨后,开始尝试用白糖来腌制生姜。在试制过程中,几经失败,他并未气馁,仍反复试制,终于摸索出一道合理的腌制程序。这个程序归纳如下:鲜姜清洗——刮皮切片——沸水煮半热——沥水糖渍——风干或烘干——瓶装(坛装)加糖封闭。生姜可开胃,又助消化。有的中药方子里就有姜。老方丈每天早上喝茶,取几片糖冰姜作为茶点使用,真是美哉啊!俗话说的好:早上三片姜,胜似喝参汤。后来,这腌制方法又反传到大通姜原产地。这是后话。

日月轮回转,时间如流水。幼小的佘天赐体弱病态一去不复返。现在的佘天赐已是一个健壮结实的小伙子了。

公元1644年,明王朝气数已尽。李闯王农民起义军横扫许多州县,势如破竹进逼京都。东北皇太极势力不断壮大,也虎视眈眈欲进关内。当时,北方战火横飞,人心惶惶。那些有钱的人家,为保住性命,收拾些值钱的细软,携家带眷纷纷向江南逃难。就连皇家朱氏家族的一些晚辈见形势不妙,也携带家眷隐瞒身份,改名换姓,混在南逃的人流中。

连日来,有许多信佛的人纷纷南逃,过黄河、渡长江,涌上九华山。朝山进香,求神拜佛,祈求地藏王菩萨庇护。一时间,九华街上大小客栈空前爆满,大小庙宇神龛前香烟缭绕。

随着许多香客络绎不绝向山上进发,加上上山的善男信女们多是北方逃难来的有钱香客,要求做法事地便接连不断。这便让山上寺庙接受的捐赠善款也大大增加。老方丈为答谢香客们慷慨捐赠,便将自己腌制的糖冰姜拿出来招待他们。吃过糖冰姜的香客,一致称赞糖冰姜可口好吃。此姜晶莹透明,玉骨冰肌,甜而不腻,暖胃清神,脆嫩爽口,其香四溢。有食者便向老方丈提问,此姜为何与别的姜不同?老方丈答道:“此乃铜陵大通佛手姜,汁多渣少”。于是,人们都竖起大拇指夸赞:“这江南,真是到处都有宝啊!”。

老方丈听了这赞美之词心中十分高兴,回到卧室暗想:现在正是佘家大院收姜时节,不妨叫天赐送姜来时再回去多收些鲜姜送来,让徒弟们加工腌制,用它来专门招待四面八方来的香客岂不更好。

这些北方来的香客中有达官贵人、财主和商人。他们的眷属多是穿红戴绿,身着各色绫罗绸缎的,全身香气袭人。

前几天有位名叫牛八的人,携妻、女来到“月身殿”,交给老方丈一封信。老方丈阅完信,立即叫小和尚领他们在庙内客房住下。他们住进客房后,每天除早晚进大殿进香朝拜外,平时少言寡语,不与任何人接触。看牛八妻子的举止行为,像似一位大家闺秀。牛八的独生女更是位俊俏的二八佳人,天资聪明伶俐。她父母唤她叫“翠娥”。由于,皖南山区早晚与白天温差大,牛 不太适应山上的气候,偶得风寒,高烧不退,咳嗽不止。她父母只好求助老方丈。老方丈来到客房,给牛姑娘看病号脉后,说:“偶得风寒,无大碍的”。并立即指派小和尚煮碗姜汤,说是让她饮后睡觉,身上发发汗就没事了。翠娥父母听老方丈诊断后,心里就安定多了。

当晚,小和尚送来煎好的姜汤,牛翠娥喝过睡下。果然不错。她夜里发了一身汗。第二天早上起床,觉得身上轻松多了,只是还有点咳嗽。老方丈早上又来看牛姑娘,见她高烧已退,咳嗽尚未停止。挥手招呼小和尚,将熬好的汤药送进屋放置桌上,站在一旁。老方丈说:“牛姑娘,这碗药是治你咳嗽的,把它喝下。调养几日,就不会再咳嗽了”。她很爽快地端起一饮而尽。

这老方丈对牛八一家为何如此关照?他上山所带之信是谁写的?信中说了些什么?你肯定想知道?那我现在告诉大家。这牛八并非姓牛。‘牛八’二字合并起来是‘朱’字。他是朱氏王朝皇家后裔,是京都皇庙里的一位佛门俗家弟子。他见朱氏王朝气数已尽,才南逃至此。皇庙方丈亲笔信让牛八带给九华山上的方丈师弟,托他关照牛八一家。师兄的信言简意赅,词句恳切。老方丈对牛八一家自然是关心备至。

牛翠娥喝了三次汤药,咳嗽已经止住。见天气转晴,阳光充沛,便搬把椅子坐在客房门外晒太阳。只见和尚们都在各自忙碌着,有的在清洗鲜姜;有的在刮姜皮;有的在切姜片;还有的在锅里煮姜片。奇怪的是当姜片倒入锅里翻滚几下,便又将它捞起,放进用木板打成的长方形大盆里沥水。这种沥水方法,是靠太阳光的热量让姜片表面水分自然蒸发,你看木盆上面腾腾热气往上冒。翠娥忽然想起,那天随父母来九华山‘月身殿’时,曾经吃过老方丈招待的那个糖冰姜,太好吃了。这姜白如雪、亮如冰。没想到需要这些复杂的制作过程啊。

正当牛翠娥在回忆自己第一次吃糖冰姜那滋味时,正好佘天赐送鲜姜来庙里了。他放下肩上的担子,抬头看见对面客房门外坐着一位晒太阳的姑娘。她细皮白肉,柳眉凤眼,落落大方。姑娘对他相视一笑,令他一惊,好漂亮的女孩呀!牛翠娥见佘天赐浓眉大眼,地阔方圆,虎背熊腰,是一位英俊的小伙子,故而对他相视一笑。

一个和尚走到佘天赐面前说:“师傅让我告诉你,请你再送二百斤鲜姜来”。天赐答道:“当然可以。只不过我还要找几位伙伴帮忙,才能把那二百斤鲜姜推车上山来。可是我那几位伙伴都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在山上住一宿,看师傅们晚上如何做道场,能安排大家在山上住宿吗?”。小和尚接着说:“住宿的事,我得向师傅请示才能答复你。”边说边转身找师傅去了。牛翠娥在一旁说:“这边还有一间空房没人住。”天赐转过头来,顺口应道:“有空房就好。 谢谢你!”。牛翠娥又说:“不用谢。请你不要叫我 。我不是 ,是普通人家孩子,名叫牛翠娥!大哥你家离这儿远吧?”天赐答:“不太近,要走大半天功夫,才能赶到这里。是山下一个小县的,叫铜陵县”。牛翠娥出生在京都,长在京都,虽然家由皇城里搬到了皇城外,但仍是朱氏王朝后裔,并不惧怕任何陌生人,所以她说起话来仍是毫无顾忌的风范。佘天赐觉得这位姑娘与众不同,像是自己多年相识的朋友一般,一见如故。牛翠娥说:“大哥,你叫什么名字?能告诉我吗”。天赐心想,你一个女孩子都这么大方,我怕什么?“当然可以。不过我读书不多,爹妈给我取的名字不太雅,请别见笑。我姓佘,名叫佘天赐”。“姓佘,噢。就是‘杨门女将’中佘太君的佘吧。佘天赐,这个名字好啊!怎么说不雅呢?。”聊着聊着,她就又讲了下面的事,什么自幼在京城长大;什么北方战火兴起,随父母逃难来江南。这里无亲无故,尚不知定居何方等等。天赐听后,对她十分同情,但又不知说什么好。为了不冷场,他说我们佘家大院是个丘陵地带,与世隔绝,消息闭塞得很。虽是一个穷乡僻壤,但有山有水,气候适宜。我说这许多,你不会明白的。

共 9920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意味深长的小说。明朝晚期,居住铜陵佘家大院“佘天官”佘敬中的第五代嫡系子孙佘天赐的出生,孩子成长时身体不好,九华山佛殿老方丈精通医理,帮孩子治好了病。佘天赐家乡适宜种植黄姜,就送生姜表示感谢,并成为老方丈的俗家弟子。当时,北方战火横飞,人心惶惶,纷纷逃难。有位名叫牛八的人,携妻、女来到“月身殿”,经老方丈介绍,来到铜陵佘家大院。佘天赐的爷爷聘请牛八为教师,举办学堂。之后,牛八之女翠娥与佘天赐喜结良缘。原来这牛八并非姓牛。‘牛八’二字合并起来是‘朱’字。他是朱氏王朝皇家后裔。小说设计精巧,语言流畅通透,传奇色彩浓郁,寓意深刻。做好事,心中有佛,佛会保佑。佳作,!【:山地7 】【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5 11 】

1楼文友:201 -05- 0 07:56:11 他们都与佛有缘,真正的佛赐良缘!谢谢赐稿流年,问安作者!

2楼文友:201 -05- 1 07:4 :4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有几种规格

宝宝积食性咳嗽的症状

小儿地图舌的危害

云南特色植物灯盏花效果怎么样
宝宝感冒鼻塞干咳
专治静脉曲张口服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