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中国制造2025要突出品牌意识和质量为王

《》提出 质量为先 的基本方针,决定了质量和品牌要贯穿于建设制造强国的整个进程,要成为部署和落实各项任务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

质量和品牌是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质量和品牌已经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信誉和形象。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穆尔西的一些支持者曾呼吁举行百万人大游行,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质量与品牌代表着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代表着市场竞争力。 质量为先 本质上是顾客需求为先、市场竞争力为先,体现了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的重要思想。

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化分工中,我国制造业面临着 双重挤压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速 再工业化 和 制造业回归 。另一方面,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弱化,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我国以往那种以劳动力成本低,资源、能源消耗大,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比较优势难以为继。在这种形势下但是墨菲获胜。绝对实力墨菲占据优势,我国要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必须重塑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质量和品牌的竞争属性以及美国、德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制造强国的发展实践看,这一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内涵是质量和品牌。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无论是工业品、消费品还是国防装备,在产品功能特性、质量安全性、质量稳定性等方面的需求都在不断提高。同时,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品牌化特征也日趋明显。拉动和满足内需既是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举措,也是制造强国的根基。质量和品牌建设与拉动内需形成良好互动,内需升级为质量和品牌建设提供内生动力,质量和品牌建设为扩大内需提供坚实保障。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我国打造质量品牌竞争力提供了发展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推动关键领域技术持续突破、不断融合和加速应用,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的重大变革。智能、绿色、协同、服务等理念不断丰富制造业质量价值观;泛在连接、虚拟化技术、、、大数据等技术赋予质量和品牌发展新空间;智能制造、协同设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生产组织形式也为质量和品牌建设提供了新手段。特别是,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打破既有标准、技术和市场壁垒的机会,成为我国制造业质量和品牌创新突破的良好契机。

质量和品牌建设任务重要而紧迫

十二五 以来,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显著提升,一批知名品牌脱颖而出,质量和品牌竞争力持续增强,在满足国内需求和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原材料和装备类产品质量大幅提升。航天、发电、等重大装备质量水平进入世界前列,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建材等主要产品技术标准和实物质量已与国际水平接轨,工程机械、通用装备质量与可靠性水平不断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类产品质量和档次明显提高,纺织、家电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移动通信、基础软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主要功能和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从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看,2011年~2014年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为87.5%,89.8%,88.9%,92. %,质量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九江白癜风治疗费用
哪些中药能消肿止痛
宝宝积食一吃就吐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