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201年拳

201 年,是中国出版业新的转折之年:局署合并,管理底盘更换,站在文化产业丛林中的出版业从老大哥变成小弟弟;腾讯、百度等数字巨头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找准时机进入数字阅读界,以至于行业大佬 盛大文学只能勉强抵挡。同时,由于内部创新乏力,改变缓慢,被称为“最后的国有产业”的出版业再次站到十字路口。一切,都等待2014的回答。 底盘重塑,红利待释放 如果承认政策对产业依然具有引导作用,那末,对中国的出版业而言,没有比201 年的改变更大的,因为出版业的管理底盘产生了剧变: 月22日,原出版业的老管家 出版总署和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合并成立国家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局。 新部委的名称是如此之长,一时成为舆论热点。老实说,这次底盘重塑并不是太过革命,但是,把它称为过去 0年中国传媒业的未有之变并不过。这1崭新管理架构的全媒体“通吃”,客观反映出有关方面适应近年勃兴的产业融会大趋势的新思路。随着大数据来临,被传统纸书拖累而且依然不能在数字出版中占据上风的出版业的前行道路好像一下子“柳暗花明”起来:也许可以在文化产业的广阔空间中再度腾挪。 但是,在文化产业大家庭中,出版业何去何从,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比如,电影业201 年全国总票房高达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但在2002年,这1数字还不足10亿元。尽管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这些都是更加开放政策获得的可喜成果。在同一片天空下,面对曾经惨淡经营的电影业本日的骄人成绩单,出版业要沉思的还有很多。局署合并拓展利好空间,但是,要将其转化为实在红利,恐怕还有长路要走。 出版小年,产品创新乏力 已完成转企改制的出版企业,在201 年动作变得谨慎当心。作为行业改革热度的风向标,改革重组的力度较之往年小了许多,亮点也不多见。可以提及几个案子:5月,时代出版成立北京时期华文书局,并得到众家企盼的图书出版许可证,成为近年首家获批出版资质的跨地区出版机构。8月至11月间,几起国字头出版社合并事件略显平淡,只是12月由人民邮电社和电子工业社合并而成的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可观,成为继中国出版团体、中国教育出版传媒团体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以后又一家大型国字头文化企业。年内虽然还有西南财经大学社与民营财经出版新秀“亨通堂”国民合资,中南传媒收购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等事件,但也都是小手笔,与前几年风风火火的上市融资和合纵连横不可同日而语。 不仅产业平淡,而且产品也创新乏力。现在还无从见到全国数据,仅从《新京报》日前发布的具有标杆作用的反应北京地区浏览趋势的201 年畅销书排行榜来看,重版书占有相当比例。以总榜为例,在20种上榜书中,201 年出版的新书仅占7种,其中还有5种是1月出版的,下半年新书没有1本上榜。畅销书是全民浏览的重要指标,对一份老书占据主角的排行榜,我们只能说读者在投反对票。 阅读生态,加速代际转换 年底传来一份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日前颁发的《关于延续宣扬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宣布“自201 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 1日,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一时引起业界喝彩。但是,它也可以被解读为对一个受威胁产业的保护。 尽管8月份有关部门泄漏,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 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全民浏览促进条例》行将浮出水面;虽然10月深圳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殊荣,但是,全部浏览产业链因实体书店日趋衰败的颓势和数字阅读的新冲击正在产生新的代际转换。 这1转换更加猛烈,以至于像深圳购书中心关闭,光合作用书房因重组计划失败而完全告别历史,乃至kindle正式入华这样的本应极具爆炸力的都黯然失色。这一剧变就是以腾讯创办创世中文和百度收购纵横中文为标志的,具有更雄厚资本背景的平台进入数字阅读的新动作。在移动互联时期,在产业日趋融合于的时期,这些新吃法将给数字出版界带来甚么变化,还不得而知。目前,可见的是:曾经的老大盛大文学正在衰落,一个曾的产业陷入低谷。 更让人揪心是的,这可能才是一个开始。据统计,201 年中国络文学用户已达2.48亿,占全国民总数的42.1%。2014年,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也许会在新的战场 数字浏览领域,展开更加见红的新拼争。 三个亮点,足以让人记住 整体看来尽管不尽如人意,出版业还是有几个亮点值得圈点,背后折射的是世风和民心。 1.原国家领导人出书 首先,201 年是国家领导出书的扎堆儿年。201 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举行的重要年份,前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温家宝、李长春、贺国强、吴官正等出版文集,可谓出正逢时。这些文集大多是他们过去讲话的聚集,成为公众了解政策趋势的一个重要窗口。其中,要特别提及的是吴官正的《闲来笔潭》。它的特殊在于:完全抛弃官样文章,以随笔、散文、小说等展现出一名高级官员的真性情,一时洛阳纸贵。此前尔后,都没见过如是领导文集,也算是201 年一景。 2.《看见》突破 00万 201 年,还有一个景致是央视女主持人柴静的《看见》。这本几近畅销1整年的新书是出版业的最大贡献之一。据报道,《看见》201 年1月上市后一个月内便销售100万册,一年已累计狂销 00万册。“好书都是这样,是写一个时期,唤起的交流很多。”其出版人刘瑞琳女士一语道出这本超级畅销书大卖的原因。以成功打造“理想国”而为社会所知的刘瑞琳和她的小伙伴凭这一本书终究可以为品位和市场的最优组合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如果说,201 年只有一本书入选中国书业史,那必定是《看见》。它的产业和时期指向包含丰富:不但为中国文化界贡献了新的作家富豪,而且为苦痛中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前行力量的榜样。 .张嘉佳短篇突围 当然,如果还有第二个人可以列入历史,我想,非长于讲短篇故事的编剧张嘉佳莫属。正是他,在南京的地标书店先锋书屋创造了签售1万册的年度纪录。他的调调儿不只是小资的,而且是故事的。其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排不上号儿,但是,以接地气的纯情本质感动了无数小青年。由此,我们再度被警示了一个道理: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才是最大的卖点。 (:李万欣)

秦皇岛治疗不孕不育医院
上海肿瘤医院挂号
总是健忘是什么原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