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

前者着重从大的文化角度来看文学与整个文化(1)

    《有文化的文学课》和《有知识的文学课》:一谈文学跟经史子集、儒道佛、诗书画、武术、时代、地理、社会、读者的关系;一谈文学跟天文、地理、衣食住行、草木鸟兽虫鱼的关系。前者着重从大的文化角度来看文学与整个文化主脉的关系,或者文学与大结构中的时代、地理、社会、读者等之间的关系;后者偏重人的具体生活领域,衣食住行、草木鸟兽虫鱼等。就如何将中国文化、知识融入文学教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书作者)、傅刚、首都师大教授左东岭接受记者采访。   从整个文化发展中了解文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龚鹏程   目前的教育体制每个学科的门类区分都很琐细。文、史、哲已然分开,文学系内部还要分为语言文字、文学、文献三大块。学文学的学生对版本、文献和音韵、文字、训诂皆不娴熟。而文学又分成古代、近代、现代、当代;一个时段内,再分文类。故专业方向是诗歌的学生,可能对文章、小说和戏剧就不熟悉了。因此,学者可能会有所专精,但却遗漏了很多相关知识或一些基本的文化配备。   文学课程设计通常都是用文学史来贯穿,文学史主要则是讲文学发展的规律。这是大脉络。大脉络底下,主要是作品或作家的选读,如李白、杜甫等。对作品的分析主要是阐发文学审美上的特质,分析作品的结构、章法、意象,或作品与时代的关系等。我认为这样并不能完全阐释文学美。文学是人面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总体表现。诗既然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那么它当然可以显示我们的总体社会、观察我们的总体人生。其内涵如此广阔,要理解它,就需要非常多的相关手段与知识。   近年我在北大为本科生开的“文学与文化”课,就是希望打破这种窠臼,让文学跟文化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相关联起来,从整个文化的发展中去了解文学,也从文学去看到整个中国文化的内涵。   例如谈李白诗,而对道教完全陌生,从何谈起呢?王维和佛教的关系又如何?白居易和佛教呢?有信仰的人,在信仰底下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心境和思想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呈现?有些东西,看起来好像在文学之外、在作品之外、在作者之外,但实际上脱离这些,便没办法了解作者和作品。   此外,过去我们很多对文学的论述,其实都是缺乏文化常识的。例如大家常说《诗经》是民歌,《诗经》怎么是民歌呢? 《诗经》分为风、雅、颂。雅是朝廷乐章,颂是宗庙歌舞,显然都不是民歌。 《国风》第一篇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岂是民间的?当时君子指的就是贵族的公子公孙!何况后面还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语,讲结婚场面。周朝礼乐社会,民间怎么能有钟鼓?   近人讲魏晋也是一样,老说是张扬个性、破除礼法。完全忘记了魏晋是个士族门第社会,礼教最为森严。经学著作与仪礼文字完全超过老庄玄学,我们阅读六朝的作品不能忽视这类思想文化内涵。我们唯有通过这些来了解作品、了解作者,对文学的理解才会深入。   古代文学被切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傅 刚   从民国初年起,中国文学的教学进入现代化教育后,怎么进行教材编写是个大课题。其实第一代老辈学者,文学阐释的写作也是很开阔的,也是从天文、人文、地理这样开始写。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学科的规定便越来越多,分科也越来越细。不仅学科分得细,学科里面也分得很细,古代文学就分成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四段。台大的经、学、史等都是放在中文系里的,并未分得那么细。他们的教育是专书教育,是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专书教育要非常专,通过专书才能知道概论。   《有文化的文学课》和《有知识的文学课》,一本是有知识的、一本是有文化的,我们现在讲的文学史已经抛开了知识、抛开了文化。我们讲文学作品时,也是强调要先识字、明义理,然后欣赏全篇,再把作品放到文学史的发展阶段来看文学作品的意义。其实古代的大作家,修养非常高,读书非常多,精通经史子集;读他的书,光读他的作品,不了解他的知识结构、学养是很难理解他的作品的;就如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的,写鲁迅评传,洋洋洒洒的厚厚一本,一谈鲁迅就是杂文、小说,那么,鲁迅整理古籍的工作他们了解吗?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人若不了解这些,那如何写好《鲁迅评传》?   打通古今文学观念差异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左东岭   我看过这两本书后,发现确实跟我们大陆讲的文学史不一样,体现在他打通了古今文学观念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以及丰富我们现代文学的观念很有好处。   我们从五四运动以后再谈文学时,就把文学提纯了,提纯以后把审美的、形象的、性灵的放在文学里。所以我们在讲古代文学时,也是拿现代文学的标准和概念,去切割古代文学,结果把符合我们现代文学的这些标准都切进文学史当中去了。但实际上,古代文学的观念跟现代文学之间的观念差异很大,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讲,文包括天文、地文、人文等等;后来古代的文章观念也很宽泛的,古人写的那些内容,应该说都可以包括在文的范围之内。只是按照现代文学的标准,把这些提纯、切开,当每一块孤立出来后,我们再看它时,实际上已经不是原来的文的内容了。这两本书就是在讲,如何用现在的文学课把古代的文学内容讲出来。   这套书解决的就是古今差异的问题。因为从现代文学看,现代作家从来没有按照文学概论去创作,这种创作也是需要一些知识才能写成的,只不过我们生活在现代。古代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已经不熟悉了,有些知识是需要补习的。这些不仅是文学的问题,而是高雅的文化底蕴问题。   假如自由能成为一种写作习惯   张 莉(文学批评家)   因为历史文化渊源,相对于男性,女性在写作时,她有更多的障碍和束缚需要去克服,去挣脱。在此意义上,自由书写者对女性写作更意味深长。自我解放、听从内心的声音是成为一个优秀女作家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一点其他都无从谈起。内在的自我限制、自我束缚、自我清洁使冰心的写作不自由。而张爱玲之所以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存在,与她独特的理解力和世界观密切相关,也与她并不畏惧与潮流相异的秉性有关。一百年来中国的女性写作史上,像冰心、庐隐这样的女性写作者很多,她们身上未必没有成为优秀大作家的潜质,或者她们也可写得更好,但最终没能“人尽其才”,原因在于环境、道德及内心对自我的束缚。优秀作家都是能在精神世界层面冲破束缚和枷锁的,内在里他们都有对自我表达的确信。   小说家俗世里的精神坚守   麦 家(浙江省作协主席)   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的俗世生活,家长里短,爱恨情仇,男欢女爱,炎凉世态等来展现人类活着的状态以及复杂的精神世界的。这注定小说家要具备一颗世俗的心,对俗世生活保有常人鲜有的敏感和热情。小说家必须要做两件事:一是要造好日常生活的 “壳”;二是要在“壳”里炼制好灵魂生活的“芯子”。一定意义上说,小说家都是生活的专家。尽管作家的世俗心任何时候都必须是活跃的,但作家对庸俗的趣味、 的欲望,对人类内心黑暗的经验及那种令人下坠的力量,也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和立场。好的作家永远不可能放弃他的批判性,作为人的良知,作为世道人心的捍卫和坚守,作为作家的尊严和责任。作家的心中必须有一方净土,无论生活如何喧嚣,无论作品写得如何花红柳绿,他都要努力守护好这块净土。   (实习编辑:白俊贤)怎么调理小儿脾胃虚弱
武汉牛皮癣专科医院
用法用量明确精准的止咳药有哪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