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龙潭记忆

「龙潭记忆:考碴子」

题记:敲石子,龙潭人叫考碴子,其实是将“敲”读成kao了。我和夫人四处寻找当年的小锤,至今,还在等待中,我只能借用一把相似的小锤,以解老乡之渴。

同学帮我找来的相似小锤。

敲碴子源于龙潭五十年代,止于七十年代。龙潭有多处敲碴子的场地,最大的场地应属跃进采石厂、西山和南山,百分之九十的人家都敲过石子,占据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

立新炼灰厂被封的塘口。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龙潭离长江很近,除了“吃水”需要一定的投资外,大多数龙潭人怕水。

“吃山”成了龙潭人生存的主要渠道。

如今的塘口。

龙潭镇三面环山,西边有黄龙山,南边有青龙山,东边有龙小山、锥子山、大凹山、石幔山。

中碎。

用锤敲碴子,是中国机械工业落后的产物,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这门手艺早已失传。

敲(Kao)碴子,又叫敲石子,用8公分左右的小锤,将石头敲成24Cm大碎、17Cm中碎和小碎。大碎又叫道碴,用于承托铁轨枕木,中碎和小碎,是混凝土不可缺少的原料。

左手拿着铁耙。

敲碴子的小锤中间,有一小方孔,方孔中间插上有弹性的竹簧手柄,用竹片塞紧手柄与小锤间的连接。为了不磨手,在握手柄的地方,裹一层布。右手握小锤,左手拿一把小铁耙,将石头固定在小锤下敲碎。

四齿耙。

家家户户,必须在釆石场倒废石料的地方,用石头码起“工地”将小歪歪车(翻斗车)倒下的废石料,运到自家的“工地”里,石料的质量和大小,决定敲碴子的快慢,当然,还有敲碴子技术的高低。

因此,大户人家,石料需求量大,要亲自跑到塘口,替工人装石料。歪歪车装满石料后,用手松开带㬵皮的制动刹车木棍,歪歪车由高向低顺着轨道自由行驶,用手操作木棍控制车的快慢,停在自家划定的区域内,石料从高坡源源不断的滚进“自留地”

挑石料的簸箕。

据说,龙潭人敲出的石子有棱角,拌成的混凝土凝力强,不易开裂,成为全国的品牌。商家纷纷慕名而至,成为当时紧俏产品,供不应求。

六十岁左右的龙潭人,绝大多数都不会主动的对外人淡及敲碴子的经历。

除了它是又脏又累的苦活外,生怕别人用诧异的目光看着我们,你家很穷?

是的,那时龙潭人都很穷。

在山间挑石。

那个年代,家家姊妹多,吃饭穿衣要钱,缴学费要钱,仅靠父母的工资是活不到今天的。

于是,在父母的带领下,利用放学和放假的时间,有的同学甚至逃学,穿着破衣,挑着笆箕,扛着四齿耙,袋揣小锤,低着头,向山里快步走去。

如果家境略好、长得稍漂亮的女生,这些工具多数由父母携带,她们绕着小道,遮住脸,目不斜视,快步流星,生怕遇见同学。

西山歪歪车铁轨桥。

当我们不愿去的时候,父母会哄着我们说,敲完石子,给你买新衣裳,不敲石子,你就不要上学,天天喝西北风!在父母的叫骂声中,我们含着泪只好屈从。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手上是厚厚的一层老蛮,中午焦急地等待家人送饭,得到片刻的休息。

在学校里,同学之间谁都不愿提敲碴子,我们再苦,也要保留那颗不害的自尊心。

我们过早的失去了童年,过早的失去了学生时代的青春,但我们一点不后悔,敲碴子不仅成为父母养家糊口的小小助手,也为龙潭人铸就了不屈不挠、勇于拚博的性格。

立新炼灰厂通往沪宁铁路一号桥。

我的孩子们到了龙潭,望着光秃秃没有绿色的塘口愤怒地说,你们这一代龙潭人太没有环保意识了!

我很伤心。

我的孩子们,看一看你父母的手,也许还有小锤留下的疤痕。

我的孩子们,我们小时候也想穿着漂亮的衣裳,在课堂高声朗读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潇洒诗句,可我们没钱缴学费,没钱买衣裳,我们饿呀。

我的孩子们,我们也想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亨受母亲的温暖,可我们不能,母亲太累了,我们必须为父母撑起这个家。

我的孩子们,没有龙潭的山,这千疮百孔的山,可能就没有你们。

现代破碎机。

我不再羞涩于敲碴子,那是龙潭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写实。上海的码头、连接全国的铁路、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都留有我们敲过的石子,这是一个我们经历了几十年后才知道的伟大创举!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自由分工合作的产业!敲碴子将永远载入龙潭人的史册!

轰隆隆的碎石机,在为龙潭人不停的歌唱。

跌伤消肿止痛擦什么药
四磨汤治疗婴儿打嗝
小孩为什么感冒就发烧
最近更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