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渡江战役(1)
1949年4月20日,国谈失败,代表最终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从4月20日夜间开始,发起渡江战役。按照命令和总前委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守军防线,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南京。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5月27日,攻占上海。期间,第四野战军于5月14日南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和汉阳。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结束后,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204万人,其中作战部队约146万人。1949年1月21日宣布隐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派代表与进行和平谈判。同时,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4月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的部队共同组织长江防御。到1949年4月,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江、上海等地,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江等地,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部署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此外,美、英等国的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江,自西向东横贯中国大陆中部,历来被兵家视为天堑。下游江面宽达2至10余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间开始上涨,特别是5月汛期,水位猛涨,风大浪高,影响航渡。沿江广阔地域为水网稻田地,河流湖泊较多,不利于大兵团作战。汤恩伯集团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据点外,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的机动兵力,企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支援下,大量杀伤我军于半渡之时或滩头阵地;如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往上海及浙赣铁路(杭州-株洲)沿线,组织新的防御。
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的政治经济中心。1949年2-3月,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第二野战军政委)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政委)组成的总前委(为书记)指挥,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一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的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抗击可能的武装干涉。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军、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总前委依据意图、守军部署以及长江中下游地理特点,于1949年3月31日制定《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多路突击的战法,于4月15日在江苏靖江至安徽望江段实施渡江作战,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敌,尔后向南发展,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占领江苏、安徽南部及浙江全省。其兵力部署是:以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指挥第20军、第26军、第34军、第35军,第10兵团指挥第23军、第28军、第29军、第31军和苏北军区3个独立旅,共35万人组成击集团,由粟裕和第三野战军参谋长指挥。其中第34军、第35军位于江北全椒、仪征、扬州等地并攻占瓜洲、浦口、浦镇,吸引和牵制南京、镇江地区军;主力6个军由三江营(扬中以北)至张黄港(靖江以东)段实施渡江,成功后向宁沪铁路挺进,控制该路一段,阻击南京、镇江的军东逃和上海方向的军西援,并向长兴、吴兴方向发展,会同中突击集团切断宁杭公路,封闭南京、镇江地区守军南逃通路,完成战役合围,尔后协力歼灭被围之敌。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指挥第21军、第22军、第24军,第9兵团指挥第25军、第27军、第30军、第33军,共30万人组成中突击集团,由指挥,在裕溪口(芜湖以北)至枞阳段渡江,成功后以一部兵力歼灭沿江守军,并监视芜湖守军;主力迅速东进,会同击集团完成对南京、上海、杭州地区军的包围,尔后各个歼灭。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为求得中、东两集团行动上的协调,迅速合围南京、镇江地区守军,中突击集团过江后统归粟裕、指挥。以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指挥第10军、第11军、第12军,第4兵团指挥第13军、第14军、第15军,第5兵团指挥第16军、第17军、第18军及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共35万人组成西突击集团,由和第二野战军副政委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由枞阳至望江段实施渡江,成功后以1个兵团挺进浙赣铁路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区,控制该路一段,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主力沿江东进,接替第9兵团歼灭芜湖守军,并准备参加夺取南京作战。
4月3日,批准上述计划。
为便于部队就粮和避免过分拥挤,4月17日总前委又决定西突击集团过江后,第3和第5兵团直出浙赣铁路沿线,第4兵团执行东进任务。位于合肥以南的瑶岗,代表总前委统一指挥渡江作战。
参加渡江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于3月初至4月初先后进抵长江北岸,开展战前各项准备。进行形势任务和新区城市政策纪律教育;侦察军防御部署、工事和长江水情、两岸地形;在地方党和政府帮助下筹集、修理船只,到渡江前夕,共筹集各型木船9400余只,培训数千名水手;开展以强渡江河和水网稻田地作战为主要内容的战术、技术训练等。在中央华东局和中原局统一部署下,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竭尽全力动员和组织群众支前,仅随军参战的船工即达1万余名,临时民工达300万人,山东、苏北解放区还组建16个民工团随军服务。与此同时,各兵团还以一部兵力拔除枞阳、土桥、仪征、三江营等长江北岸军据点10余处,从北岸控制了长江航道,为主力渡江开辟道路。
1949年4月1日,国共双方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为争取达成协定,解放军数度推迟渡江时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定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4月20日签字,但南京政府拒绝签字,解放军遂于20日夜间起发起渡江作战。中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4军、第25军、第27军、第21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在100余公里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鲫鱼洲等江心洲。接着,突破鲁港(芜湖西南)至铜陵段军江防阵地,连续打退守军多次反击,至21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
军芜湖以西地段长江防御被解放军突破后,汤恩伯于21日到芜湖亲自部署堵击,但无济于事。当晚,解放军东、西两突击集团发起强大的渡江作战。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3军、第28军、第29军展开于龙稍港(泰兴西南)至张黄港段,在天生港(泰兴以南)等地突破守军防御后,击退其第45军、第21军、第123军多次反击,于22日进抵南闸(江阴以南)百丈镇(申港以西)一线,建立了东西50余公里、南北10余公里的滩头阵地。同时,争取军江阴要塞守军7000余人起义,控制了江阴炮台,封锁了江面。第20军由泰兴西北龙窝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占扬中。西突击集团于21日晚在预定地段突破守军江防阵地,控制了宽100余公里、纵深5至10公里的滩头阵地,于22日占领彭泽、东流等地并解放安庆。中突击集团继续发展攻势,占领南陵,歼军第88军大部。
我军渡江时,停泊在镇江附近江面的4艘英舰公然炮击长江北岸的解放军渡江部队。解放军当即以炮火猛烈还击,击伤其旗舰紫石英号,后4艘军舰相继逃往上海。为此,解放军总部发表,严正申斥侵略行径,并要求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一切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领海、领土、领空,表达中国人民保卫主权的决心。
在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同时,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黄梅、浠水、汉川等地,有力牵制了白崇禧集团,保障第二野战军翼侧安全。
4月22日-23日,总前委依据沿江军全线南撤的情况,迅速调整进攻部署,令第三野战军除以第8兵团部率第34军、第35军担任镇江、南京地区警备任务,以第10兵团第29军东进占领苏州并向上海方向警戒外,主力在粟裕统一指挥下分别沿丹阳、金坛、溧阳及太湖西侧和南陵、宣城、广德一线向长兴、吴兴(今湖州)地区疾进,完成战役合围,歼灭由南京、镇江、芜湖地区南逃的军,第7兵团准备夺取杭州。同时解除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沿江东进任务,改为与第3和第5兵团并肩向浙赣铁路沿线挺进,追歼逃敌,控制浙赣铁路,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保障第三野战军作战的翼侧安全,另以第10军担任安庆、芜湖地区警备任务。
各部队接到命令后,不顾疲劳,不待重火器和辎重到达,克服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等困难,向指定地区疾进。4月26日,第9兵团主力通过广德;第10兵团进抵天王寺、宜兴一线,并在溧阳以西、以南地区歼军第4军、第28军、第51军各一部。军在人民解放军多路追击下,不再沿宁杭公路南逃,改由宜兴以西山区直下郎溪、广德,企图由此突出重围,直趋杭州。27日,第10兵团第29军进占苏州。第三野战军主力会师吴兴,将军第4军、第28军、第45军、第51军、第66军等5个军包围于郎溪、广德之间地区,经两天,将其8万余人全部歼灭。5月3日,第7兵团占领杭州。第二野战军在皖南游击队策应下,经屯溪、婺源、乐平等地,于5月4日-7日相继占领浙赣铁路沿线的贵溪、上饶、衢县、金华等地,并在追击作战中歼军第68军、第88军、第106军、第73军各一部。
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孝感、黄陂,逼近武汉。
郎广围歼战后,汤恩伯集团一部逃往福建,主力8个军25个师共20余万人退守上海,在亲自部署下继续顽抗。位于武汉地区的白崇禧集团,除以一部兵力迟滞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渡江外,主力准备南撤湘鄂边、湘中、湘鄂西地区组织新的防线,以图阻止解放军南下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西进。
和总前委依据战局发展,决定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主力向浙江东部和南部进军,解放浙江省;第8兵团一部兵力继续担任南京、镇江地区警备,并肃清溃散于苏浙皖边界地区的军;第9和第10兵团并指挥第8兵团一部攻取上海。以第二野战军位于浙赣铁路金华至东乡段休整,策应第三野战军夺取上海,准备对付美、英等国可能的武装干涉,并以一部兵力向福建北部、江西中部进击,视机进占南昌。第四野战军于5月14日从武汉以东团风至武穴200多里地段南渡长江,如雷霆之势进军江南,16日、17日,相继解放武汉三镇。
为求完整接收中国最大城市上海,避免市区遭受战火,第三野战军决定以第9兵团指挥第20军、第27军、第30军、第31军,第10兵团指挥第26军、第28军、第29军、第33军,分别经由浦东、浦西实施钳形突击,直插吴淞,截断敌军海上退路,迫敌投降。如敌继续顽抗,则对市区发起攻击,分割、歼灭全部守敌。5月12日,上海战役开始。至22日,将汤恩伯集团主力压缩到苏州河以北地区。经第三野战军增调第7兵团第23军和第8兵团第25军分别加强第9、第10兵团,该两兵团于23日夜向上海守军发起总攻。各攻击部队采取快速勇猛动作,多路直插市区和宝山、吴淞。为减轻对市区建筑物的,尽量不使用重武器。27日完全攻占上海。汤恩伯集团除约5万人经吴淞口登舰逃跑外,15万余人被歼灭。
在此期间,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在浙东、浙南游击队配合下,解放了宁波、奉化、镇海(今宁波市北部)温州、临海、黄岩等城市和广大地区。第二野战军一部解放江西省南城和福建省建阳、建瓯、南平等地;另一部为策应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渡江作战,进至江西省丰城、樟树(今清江)一线,并于22日占领南昌。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于5月14日开始组织汉浔间渡江作战,从武汉至九江间横渡长江。15日,争取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9兵团司令官张轸率2万余人在贺胜桥起义,17日解放武汉。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军的长江防线,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分,为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