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是一对概念美食美食

摘要:宠与辱,是一对概念。宠,本意为豢养在家的无毒蛇,它不须辛勤劳作,使可衣食无忧且快活,引申为溺爱、供养。辱,本意为象牲畜一样弓身犁地耕作,它辛劳且地位低下,引申为羞辱、耻辱。若,好像、如。惊,这里作动词,受惊吓,失去常态。宠辱若惊,得宠或受辱好像受了惊吓一样,心神失去常态。意思是受到恩宠、宠爱、宠幸,感到事发突然,让自己惊喜不已,内心不宁,心情一时无法平静;受到耻辱、侮辱、羞辱、 ,感到事发突然,让自己惊恐不已,内心愤懑,心情一时无法平静下来。 《道德经》第十三章 寄托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于天下。

详解:

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白话:受宠受辱都感到惊讶、震惊而失去常态。重视大的祸害,好像随时会附体上身一样。

阐述:宠与辱,是一对概念。宠,本意为豢养在家的无毒蛇,它不须辛勤劳作吸收类胡萝卜素越多,使可衣食无忧且快活,引申为溺爱、供养。辱,本意为象牲畜一样弓身犁地耕作,它辛劳且地位低下,引申为羞辱、耻辱。若,好像、如。惊,这里作动词,受惊吓,失去常态。宠辱若惊,得宠或受辱好像受了惊吓一样,心神失去常态。意思是受到恩宠、宠爱、宠幸,感到事发突然,让自己惊喜不已,内心不宁,心情一时无法平静;受到耻辱、侮辱、羞辱、 ,感到事发突然,让自己惊恐不已,内心愤懑,心情一时无法平静下来。现今常用的“受宠若惊”、“ 宠辱不惊”,大概出自这里吧。

贵大患若身。贵,作动词,以……为贵,意为珍重、重视。身,在这里作动词,上身、附身、临身。贵大患若身,意思是重视大祸患,好像随时会大难临头、祸事上身,祸患附体的感觉。

2、何谓宠辱惹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白话:什么是宠辱若惊呢?有受宠的感觉,说明此时你已经处于下位了,受制于人了。得到宠,你就会产生惊喜,同时又担心会失去而惴惴不安;一旦失宠,就会感觉如从云端坠落,惊恐不已,盼望早日摆脱恶梦,尽快得宠,这就称作宠辱若惊。

阐述:老子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不仅回答了“何谓”,什么是;也回答了“为何”,为什么。宠为下,一旦有受宠的感觉,已经处于下位了。意思是有受宠的感觉,说明你此时已经成为别人的宠物了,在人格上已经不完整,尊严已经被人控制了。得之若惊,得到恩宠、宠爱、宠幸,惊喜不已,小心肝怦怦乱跳,心情一时无法平静。失之若惊,失宠则处辱,必然惊慌失措,如从云端坠落,惊恐万状,痛苦不已,如丧考妣。何况世道是,墙倒众人推,见风使舵、落井下石者,大有人在。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是受宠亦惊、受辱也惊,患得患失的缘由。言外之意,如何能宠辱不惊?答案自然是前一章说的,“为腹不为目”“去彼而取此”。不去追逐那些虚妄的、巧伪的、身外之物。不求“宠”,自不必曲意逢迎,也不须阿谀奉承违心献媚了,无欲则刚,也就可以保持人格上的独立和完整。内心也就平静了,自然了,从而无宠亦无辱。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白话: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会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一副身躯,等到我没了这副身躯,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好害怕的。

阐述:有身与无身,是一对概念。这里的“身”,名为身子,又不全指身子,更多的是指它那一身的欲望、满心的贪念和浑身的虚荣心。有身、无身,是老子想表达的一种境界,有身,意思是有身就会有很多想法、许多欲望,就会患得患失,就会宠辱若惊,就会贵大患惹身。无身,并不是说肉身真的没了,而是指不将此身视为我身,不在意得失荣辱了,已经宠辱不惊了。

老子还是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问的是“何谓”,答的是“为何”。什么才是重视大祸患,好象随时会大难临头、有祸事上身呢?我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有这副臭皮囊,都是为它辛苦为它忙,都是为了喂饱、满足它那一身的欲望、满心的贪念和浑身的虚荣心。等到我彻底放弃了这一身的欲望、贪念和虚荣,我无欲无求了,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好害怕的。

“无身”,如注释为放弃肉身,这与老子的本意,不是大相径庭,而是南辕北辙,完全背离。老子心心念念的是无,苦口婆心劝的是返朴归真,是为腹不为目,是去彼取此。

4、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于天下。

白话:所以,珍重身体,把身体视为天下的身体,这样做的人,天下可以寄居给他,让他暂时管理。

阐述:贵以身为天下者,是倒装句,是为天下贵以身。为天下贵以身,意思是有此身,但此身不为我身,是为天下所用之身,是一种境界,相当于“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这种人懂得“贵大患若身”,自然不会轻易涉险,不会带领大家去走不归之路。这种人停留在“有之以为利”的阶段,知道“有之”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知道为谁辛苦为谁忙,肯为天下奔波劳累。

寄,形声,从宀,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本义为寄居,引申为暂时待在某个位置。若可寄于天下,象这样的人,可以将天下寄居给他,意思是可以将天下暂且交付他管理。

5、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于天下。

白话:是为了天下苍生,而去珍爱自己的身体,象这样做的人,天下之人可以放心托付给他了。

阐述:托,形声字,从手,从乇(tuō),“乇”本指嫩草稚苗遍地而起,“手”与“乇”联起来表示“手掌平摊,垫在底部”,意思是可以终身托付而无后顾之忧。

爱以身为天下,也是倒装句,是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爱以身,是一种更高的境界,相当于“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达到“无之以为用”,懂得透过纷纷攘攘现象,看本质,不会被那些虚妄的、巧伪的、身外之物所困扰,知道何为民心,何为大道,能够引领众人返朴归真,这种人,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损之又损,几于道矣。这样做的人,天下之人可以放心托付给他。“寄托”一词,或许出于此。

综述:

对于此章的注解,可谓是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此章是紧贴前一章“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而来,进一步阐明“为目”的后果,即“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并作了分析。之所以冠此章名为“寄托”,因老子总结出:可寄之人、可托之人,即“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于天下。”

这一章,流露出了老子的悲悯情怀。为人臣下者,宠辱若惊呀。上位者宠之,惊喜不已。上位者贵之以禄,尊之以官,荣之以爵,带来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祸福相依,一旦失宠,如从云端坠落。是故,宠也惊,辱也惊。老子觉得,世人活得挺可怜的。

为何?只因难以做到“为腹不为目”。五色,本可以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五音,本可以愉悦身心,令人如沐春风,如饮仙酿;五味,本可以除饥解渴,令人精力充沛,生龙活虎。世人因欲壑难填而走向背离:目盲,耳聋,口爽。驰骋畋猎,也是当时比较时尚的娱乐健身活动,统治者却用来为征战杀戮、开疆拓土、掳掠牛羊而准备,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金银珠宝,本身又有何错,却令人行妨。怨谁呢?只怪自己把持不住而心生贪念,不顾廉耻而沦为盗贼,推说都是月亮惹的祸。说来说去,都是欲壑难填作祟。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会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这副臭皮囊,都是为它辛苦为它忙,都是为了喂饱、满足它那一身的欲望。等到我彻底放弃了这一切,无欲无求了,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好害怕的。

彻底放弃了这一切,对于常人来说,很难,那怎么办呢?其实,老子前面章节已经给出了答案“后其身而身前,外其身而身存”“非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最后,老子对最高统治者提出殷切期望:“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于天下。” 以己身为天下身者,珍重天下如对待自身一样,这样做的人,懂得如何安身立命,天下可以寄居给他,让他暂时管理。为了天下苍生而爱惜身体的人,已经无身了,已经宠辱不惊了,明白“无之以为用”,不会被那些虚妄的、巧伪的、身外之物所困扰。这种人,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损之又损,几于道矣。这种人,知道何为民心,何为大道,能够引领众人返朴归真。天下可以放心托付给他。

共 00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以己身为天下身者,珍重天下如对待自身一样,这样做的人,懂得如何安身立命,天下可以寄居给他,让他暂时管理。为了天下苍生而爱惜身体的人,已经无身了,已经宠辱不惊了,明白“无之以为用”,不会被那些虚妄的、巧伪的、身外之物所困扰。这种人,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损之又损,几于道矣。这种人,知道何为民心,何为大道,能够引领众人返朴归真。天下可以放心托付给他。玉峡耕牛的注释解读,令人拍案叫绝,其古文学功底之强,可见一斑。辛苦了!强烈!【:叶雨】

1楼文友: -11 16:49:08 传承经典,弘扬古文化,劳苦功高,令人敬佩!问好老师,多谢支持菊韵! 爱好文学,坚持写作,广交朋友

济南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银川早泄治疗费用多少钱
兰州哪家医院白癜风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