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印尼的婆罗浮屠
许多朋友游览过印度尼西亚 婆罗浮屠 古迹后,我问他们:What is it?是佛教寺庙?是印度教神殿?是大乘还是小乘?是天坛还是地坛?是殿堂还是坟墓?统统一问三不知,既白花了银子,又跑累了双腿,划不来。天竺国卿告诉你正确答案:婆罗浮屠是印度尼西亚的夏连特拉王国于公元835年建成的大乘佛教的曼荼罗和窣堵波遗迹(窣sū)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天竺国,创始人是悉达多,他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人(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生卒年代(前565~前486年)大致与我国孔子同时。悉达多是释迦族人,他的弟子尊称他为,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从成道到死后约100多年间,为原始佛教时期。这时期佛教具备了佛、法、僧三宝,佛教拥有了经和律。
公元前4世纪左右,由于传承的不同,佛教开始分裂,形成各种派别。最初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到公元前1世纪又分裂成18部。后来,天竺佛教派别可归为 上座”大众”犊子”说一切有部” 四大,即所谓 四系十八部”这个时期,佛教史上称为 部派佛教时期”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了古印度大部国土,建立了朝。由于阿育王皈依佛教,使佛教从恒河流域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并远及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
公元1世纪,从部派佛教中又分化出大乘佛教,并迅速兴起,到5~6世纪达到全盛时期。公元1世纪开始,到13世纪佛教在印度消失为止,称为 大乘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就传播方向而言,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佛教,主要往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尼等国家,其经典属巴利文。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主要往北传入中国、、蒙古、越南等国家,其经典大多从梵文翻译的。所以今天我国的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印尼属于小乘佛教。然而,公元760~830年是中爪哇夏连特拉王国的鼎盛时期,夏连特拉王国受到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三佛齐王国)的影响,皈依大乘佛教,并建造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婆罗浮屠,因此婆罗浮屠属大乘佛教。婆罗浮屠建造历时75年,于公元835年竣工,至今已有1180年历史。
印度尼西亚行政上分为30个省和大雅加达首都特区、日惹特区、亚齐特区,共33个一级行政区。婆罗浮屠位于中爪哇省,距离日惹市西北41公里,很多人误认为属于日惹特区。浮屠是梵文 佛陀” 的音译,佛陀简称 佛”古称佛教徒为浮屠,今人多称佛塔为浮屠。通俗地讲,婆罗浮屠意为马吉冷婆罗村的佛塔。婆罗浮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佛教建筑遗迹,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1991年确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曼荼罗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 坛坛场坛城不是祭天的天坛,也不是祭地的地坛,而是佛教本尊及其眷众聚集的场合,即一切圣贤和功德的聚集之处。我国明初建造的西宁塔尔寺的曼荼罗是一座内圆外方的时轮立体坛城,其外部方形大殿建筑为三层,殿内修建圆形立体坛城,内有身、语、意三城,外有土、火、风等环城圈,三城十二门。婆罗浮屠也是一座外方内圆的曼荼罗立体坛城,比塔尔寺曼荼罗规模更大,时间更早。
婆罗浮屠是一座巨大的金字塔状的曼荼罗,竖立在昔日称为爪哇花园的古杜平原上,用蓝灰色多孔安山岩和玄武岩建造的阶梯式锥形建筑。它是一座构图精美、气势磅礴的佛教坛城,但不是佛教寺庙,因为它没有膜拜或祭祀的地方。曼荼罗坛城采用大乘和教义的结合形式,共用了近225万块岩石,底层每块巨石重约1吨,总体积达5.5万立方米。整个建筑共有九层,总高42米。在平面上,上面三层为圆形,下面六层近方形;顶部中央有一座钟形主佛塔,直径9.9米,高7米。圆形平台上环绕着中央大佛塔而竖立着72座钟形小佛塔,其中第9层16座,第8层24座,第7层32座。每座佛塔内部都罩着一尊真人大小的盘坐佛像,游客把手伸进钟形塔,能摸到里面的佛像,据说就能得到佛祖保佑。
婆罗浮屠有505尊石雕佛像,均面朝外安放。佛像与真人一样大,盘腿趺坐于莲花座上。塔身五层的佛像供奉于壁龛中,在栏杆的外侧围成一圈。随着面积逐层缩小,佛像的数目也逐层递减。第一层(最底层)有104尊壁龛佛像,第二层104尊,第三层88尊,第四层72尊,第五层64尊,总共432尊佛像。上部三层的佛像安放在多孔的舍利塔内,72座舍利塔内安放72尊佛像。504尊佛像中有300多尊被部分损坏(多数缺头)而43尊全无踪影。东、南、西、北四面不同方向佛像的手势(印相)各具不同的姿态和含义,面向东的佛像是左手置于膝上,右手指地的降魔印姿态;面向南的佛像呈手臂下垂,手掌向外的施愿印姿态;面向西的佛像呈两臂下垂,两手叠放的禅定印姿态;面向北的佛像呈左臂上举,右手掌向外的无畏印姿态;中央塔顶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像则是结印姿态。这五组不同的印相充分说明婆罗浮屠属大乘佛教。
窣堵波,是梵文的音译,最早是埋葬佛祖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窣堵坡就是佛祖坟冢的意思。这种坟冢建筑通常成塔状,因此窣堵波也是佛塔的意思。随着佛教在各地的传播,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佛塔,争相供奉佛舍利。后来这种塔也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因此窣堵波就成了舍利塔。中国楼阁式佛塔与印度的窣堵波建筑形制有所不同,大家最熟悉的少林寺塔林,有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31座,这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是典型的中国式窣堵波。婆罗浮屠的72座窣堵波佛塔形制也独具特色,但接近于印度的模式,与中国相差甚远。
坛城的每层都有供游客行走的回廊,塔基和下部四层回廊的墙壁上有佛家精品浮雕2672面,其中1460面叙事浮雕,1212面装饰浮雕,浮雕的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叙事浮雕分为11组,环绕整座建筑,总长3公里。第一组浮雕在隐藏的塔基中,其余十组分布于塔身的下面四层。浮雕内容表现对佛祖生前事迹的记述以及当时爪哇宫廷生活和人民生产、生活、风俗等,还辅之以许多栩栩如生的大象、孔雀、狮子、鸟兽、花草、热带果品等图案。
婆罗浮屠的曼荼罗和窣堵波历尽沧桑和劫难。首先是教传入爪哇后,教王国取代了佛教王国,夏连特拉王国遂衰亡,政治文化中心从此地转移到东爪哇。于是婆罗浮屠处于无人问津和状态,逐渐衰落下去。其次是1006年发生在附近的默拉皮火山喷发,将婆罗浮屠在火山灰和野草莽林之中。久经风吹雨打,藻类和菌类植物迅速繁殖,严重侵蚀了石质建筑。直至1814年才被英国人斯坦福 • 莱佛士重新发现。20世纪初,几经修复和挖掘清理,才使这一沉睡了近千年的艺术瑰宝展示在世人面前。1975年至1982年期间,再次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程。当时印尼政府呼吁协助挽救这一历史性建筑,于是由科教文组织和印尼政府共同主持,耗资1550万美元,将120多万块石头一一剥下,剔除腐烂植物,再喷洒先进的除草剂,再重新装上。经过此次修缮,婆罗浮屠终于重放异彩。如今每年吸引100多万各国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2006年5月27日,中爪哇省的南部沿海人口稠密地区发生里氏6.2级,超4000人,但婆罗浮屠安然无恙。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佛像
佛像,是佛陀塑像的简称,是佛教中不可或缺的圣像,为佛教信徒供奉礼拜所用。佛陀是指觉悟的人,表示智慧和功德都达到最高、最圆满的境界,在佛界中果位最高,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佛门,迦叶有个值得夸赞成的大功劳,就是佛陀入灭后,他成为僧团的领导者,并组织了佛教经典的第一次结集。
西宁十佳白癜风医院
榆林十佳癫痫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