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

长征组歌探析之二附朗诵(1)

《长征组歌探析》之二 (附朗诵)

长征组歌探析之二 (附朗诵)

简介:吕大成,男,1962年生,天津市人,1981年参加工作,1985年加入。现任太原市民族委员会主任。

吕大成同志业余时间参加山西省合唱团并担任副团长。从2006年开始,担任山西省合唱团《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男领诵。

参加过山西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80周年等大型音乐演唱会。

十几年来,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描写长征的有关书籍。特别是对《长征组歌》里面涉及到的重大事件、重要史实都反复进行了重点查对、校验,力争做到准确无误。

这部《长征组歌探析》历经多年的积累和锤炼,于2016年年底基本完成。该作品紧紧围绕肖华将军的诗词,力争从长征的点滴历史讲起,将《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和背后的故事,比较完整、准确、全面地展现出来。

将演唱的要求、表演的要求、着装的要求、表情跟情绪的要求一一告诉大家。其目的是想让《长征组歌》这一红色经典原汁原味、原版原调地永远传唱下去,做《长征组歌》永远的传播者,做长征精神永远的传承人。

长征组歌探析之二

吕大成

朗诵:原野风

一、《长征组歌》的声乐演唱特点

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一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一部反映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壮举的合唱作品。以其恢弘的气势,浓郁的诗意,真挚的感情,独特的风格,生动全面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激昂深情地讴歌了红军的崇高理想,钢铁意志,超人胆略,不畏艰险,坚韧不屈和的乐观主义精神,饱含深情地赞颂了人民领袖的英雄功绩。

在用声方面,也绝非千篇一律,而是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不断地变换用声的方法。《告别》中的混声合唱部分,用美声唱法演唱,而中间一段的女声合唱则以民族唱法为主。《四渡赤水出奇兵》用的是美声与民族相结合的唱法。《过雪山草地》是以美声唱法为主。而《到吴起镇》又是以民族唱法为主。虽然曲子的形象风格各异,但演唱始终要坚持情在前,声在后”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原则。通过合理的用声,最终使观众为之动情。

从1964年12月起,战友文工团曲晨耕、唐诃、生茂和李遇秋开始了初稿的创作。他们从组诗中选出十首谱成组歌,将十个不同的战斗生活画面,环环相扣地结合在一起。把江西采茶调、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川江号子、陕北秧歌以及藏族民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浑然天成,有机运用到谱曲创作里,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一稿。

1965年4月下旬,四位创带着初稿来到杭州,向肖华逐曲逐段试唱。肖华听后沉吟片刻,没有提出任何意见,只是邀请大家和自己住上一段日子。期间,他逐字逐句地给他们讲述了组诗背后的感人故事,来进一步启发和感染他们的谱曲神经。

四位作曲者被肖华将军讲述的红军长征的真实故事所打动,很快进入了状态,齐心协力又完成了旋律部分的创作。

从杭州回来之后,由李遇秋执笔进行后期创作。李遇秋回忆说:进入后期创作阶段以后,速度非常非常快,在写总谱的时候,我基本上是三天一首,当时也就是吃吃饭,困极了睡一会儿觉而已,三天一首,现在如果让别人来抄总谱,三天也不一定抄得完一首。所以这个创作速度,在我这一生里面,创作速度是最快的,并且创作质量也是最高的。

这部大型声乐套曲分别是:

一、《告别》混声合唱

二、《线》二部轮唱、合唱

三、《遵义会议放光辉》女声二重唱、混声合唱

四、《四渡赤水出奇兵》领唱、合唱

五、《飞越大渡河》混声合唱

六、《过雪山草地》男高音领唱、合唱

七、《到吴起镇》齐唱、二部合唱

八、《祝捷》领唱、合唱

九、《报喜》领唱、合唱

十、《大会师》混声合唱

这十首歌,加上朗诵、动作表演、情景再现等艺术形式,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声乐作品,生动地描绘了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军队的光辉形象,讴歌了伟大领袖的丰功伟绩,是一部后人难以超越的合唱经典。

二、《长征组歌》的音乐创作特点:《长征组歌》是继《黄河大合唱》之后,在群众中广泛普及的大型合唱经典音乐作品。与1964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一起,代表了当时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堪称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的典范。

几十年来,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演出《长征组歌》上千场次,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至海外,观众达上千万人次,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文艺舞台上演出最多、复制最多、被移植、被复排最多的作品。

长征组歌演唱极具特色。所有演员全部着红军服装(包括乐队队员)都是以红军官兵的形象展现在舞台上。这样以第一人称演唱、演奏,能给人一种逼真感人的效果。再加上天幕上的历史画面、灯光、造型、表演、道具以及中西合璧混合乐队的演奏,最终达到了诗、歌、乐、画、情的完美结合。

特别是《长征组歌》的乐队是中西混合乐队,这充分体现了交响性与民族化的完美结合。

在《告别》《线》《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大会师》等乐曲前奏以及间奏中,西洋管弦乐队充分发挥了气势磅礴的优势,交响性效果明显,为歌曲的演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烘托作用。

在《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到吴起镇》《祝捷》《报喜》等作品中,唢呐、竹笛、横箫、板胡、二胡、琵琶、三弦儿以及民族打击乐器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为《长征组歌》的音乐增添了无光彩和魅力。

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完美结合,不仅开创了音乐表现的新领域、新形式,而且,民族和地域特色浓郁。音乐创们将红军长征所经过的省份、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巧妙地加以利用,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别具特色,贴近群众,易于传播,将《长征组歌》的词曲创作推上了更高层次。

长征组歌不仅词写的好,而且音乐再创作也达到了极高水平。好多作品都是为本团的歌唱家们量身定做的。比如贾世骏的过雪山草地马国光的四渡赤水出奇兵马玉涛的报喜正的祝捷等。在遴选第三曲遵义会议放光辉的领唱时,作曲生茂、导演韩荣石、指挥唐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年仅十九岁的耿莲凤,并选定了比她大一岁的杨亦然加盟女声二重唱。告别一曲采用了江西根据地的音调加以变化发展而成。

遵义会议放光辉女声二重唱,选用了大西南苗族、侗族民歌的音乐元素;到吴起镇选用了西北信的音调;祝捷采用了湖南花鼓戏的音调,它表现了红军庆祝直罗镇战役取得胜利时,一位湖南籍的红军战士唱起了家乡花鼓戏的情景;报喜用的是江西民歌的音调,塑造了胜利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战士的形象,表现了对二、四方面军的关怀和赞颂。

遵义会议放光辉女声二重唱,选用了大西南苗族、侗族民歌的音乐元素;到吴起镇选用了西北信的音调;祝捷采用了湖南花鼓戏的音调,它表现了红军庆祝直罗镇战役取得胜利时,一位湖南籍的红军战士唱起了家乡花鼓戏的情景;报喜用的是江西民歌的音调,塑造了胜利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战士的形象,表现了对二、四方面军的关怀和赞颂。

用作曲家李遇秋的话来说,《长征组歌》就像他的亲生儿子,能够将自己的一生与《长征组歌》紧密相连,与歌颂长征精神相连,李遇秋觉得这是自己的幸运。

当问到随着时代的变迁,《长征组歌》是否会被新一代年轻人淡忘时,李遇秋坚定地认为,只要是金子就会发光,她永远不会被人淡忘。

让我们永远把《长征组歌》准确、全面、原汁原味、原版原调地传唱下去。

三、鲜为人知的《长征组歌》的两种版本

1964年11月,肖华通过总政将自己创作的《长征组诗》交给总政歌舞团团长时乐蒙和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团长晨耕,后由这两个军队艺术团体分别组成谱曲创作的两套班子,并形成了两种版本。

一个是总政版”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一一表演大合唱》另一个是战友版”的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创作的、后来摄制成彩色舞台艺术片并广为传唱的《长征组歌一一红军不怕远征难》

战友文工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37年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1949年改名为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1955年5月,被正式命名为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

该团先后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如《众手浇开幸福花》《学习雷锋好榜样》《看见你们格外亲》《歌唱光荣的八大员》《我和班长》《打靶歌》《一壶水》等。

总政版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一一表演大合唱》于1966年2月在北京京西宾馆汇报演出了两场。演出非常成功,也准备拍,后因文革准备拍摄成的计划夭折。

马子跃老师(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副团长、《长征组歌》首唱者之一、著名男低音歌唱家、中究《长征组歌》第一人、山西省合唱团艺术指导)曾评价,节目很壮观,很有气势,既有合唱也有舞蹈和表演,运用美声唱法和西洋音乐元素更加丰富。

观看了两个版本演出后,曾问肖华,两个版本哪个更好时,肖华沉思后说:各有千秋。

后来,战友版的《长征组歌》作为普及作品,由战友歌舞团排演、推广和传播,为观众所喜闻乐见,流传甚广,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型经典合唱声乐套曲。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组歌

组歌是由多首声乐曲组成的套曲,其由同一主题思想,又各具独立性的歌曲组成。每首歌曲内容互有联系,反应作品内容的各个不同侧面,歌曲体材和演唱形式丰富多样。组歌的构成大致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一系列独唱歌曲所组合而成,例如舒伯特的《冬之旅》就是由24首男声独唱歌曲所组成的;另一种类型是由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所组成,例如肖华作词、晨耕等作曲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有名的组歌还有郭小川的《长江组歌》,有“总政版”和“战友版”两套谱曲,如今流行的是“战友版”。

北海治疗男科费用
桂林十佳癫痫病医院
拉水要不要吃药
最近更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