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丁香青灯黄卷草木动草木五卷随笔

一、兰篇

有这么几幅古画,常常作为古典背景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一幅是文同的《墨竹》,一幅便是郑思肖的《兰花图》。乍一听,很多人会觉得陌生,这就是常说的隔行如隔山,如果将原画亮给人看,很多粗心大意的人才会恍然明了:原来它就是啊,我可从来都不知道作者的名字呢!

南方地区常有“兰博展”,有“宋梅”、“龙字”,据说都是春兰名品。花好,香气也好。

兰,它早于魏晋的竹林七贤,早于东篱采菊的陶潜,更早于涉江行吟的屈原大夫和周游列国的孔夫子。于兰,繁花新卉都是后来者,牡丹也只算是新富乍贵。兰草,曾被称为“圣王之香”,清代四僧之一的石涛就在一幅兰花图中题写过“岂是王香写得完,拈来纸上四时看”的诗句。兰花,后来又喻德行美好的君子,喜欢拿它入画的人不在少数。

兰花难画,兰叶画细了像韭菜,画粗了像竹叶,即使形似也很难得神。擅画兰的如:南宋的赵孟坚,明代的文徵明,清代的朱耷和石涛。清末民初的沪上画家白蕉不但擅画兰草,而且对前代这几位画兰高手做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

“赵子固(赵孟坚)写兰,未脱和尚气,文徵仲(文徵明)涓涓如处子,八大(朱耷)韵高,石涛气清,明清间可观者,惟此二家。”

这样的评价不但令人欣喜,更让人钦佩,他说出了众多看画人内心久藏的知心话,只是多数人苦于说不圆妙而已。有人画兰,有人用诗写兰,张九龄说“兰叶春葳蕤”,苏轼有“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样的诗句意境都是上乘。在我看来,凡是美丽的东西,如“兰”,擅画的人留了画,擅文的人留了诗,擅琴的人谱了曲(相传孔子作了琴曲“猗兰操”)。其实,是诗也好,是画也罢,都是将对兰的喜爱付诸于笔端,可我独独偏爱“兰陵”一名。

兰陵因何而美呢?陵为高地,有“圣地”的寓意。据说,当年的屈原大夫发现一片高地上生满兰草,于是取名为“兰陵”。曾经的屈原是那么的喜爱兰草,他曾要“滋兰之九畹(畹,面积数量词)”,要“纫秋兰以为佩”。兰陵一词,简直比诗词、画作,都要美丽千百倍。我仿佛看见,两千多年以前,河里新冒出了暗紫的芦芽和蒌蒿,沙岸洲渚生了兰草,有春风扬其香,有君子临岸鼓瑟鸣其歌,一切显得都是那么的高古,那么的渺远,仿佛是从《诗经》里面走出来的……

听说如今的山东,在曾经设“兰陵郡”的地方,依然还有地名曰“兰陵”,只是再也没有兰草的踪影。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竹子、芭蕉一类,在江浙一带自是常见……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听说活动地点就在现河南修武县一带,可见当时河南地区的竹子也是大片成势的。由此说来,今天竹子的生长地带相比于千年前的魏晋是整体向南退移了。“由于气候的变迁,与竹子芭蕉同等命运的,更有兰草,兰陵县位于黄河以北,山东临沂一带,虽早已不再兰花满坡,但仅存的“兰陵”一名,却足以让人穿越千古,追思迷惘。

兰,早于魏晋的竹林七贤,早于东篱采菊的陶潜,更早于屈大夫与孔夫子,在我的心头开出一片“思无邪”的圣洁香地来,恰如呼吸到了千年前的兰陵高地。

二、蒲草

砚界在公拍,拍的是一方古砖盆,说是养菖蒲草的,又叫菖蒲盆。砖块侧身上刻有“万岁”二字,出在东汉。秦砖汉瓦是有名的,古雅可爱,常常被文人拿来玩赏。有人拿它来入画,称“博古画”;有人喜欢拿古砖做砚台,称“砖砚”,吴昌硕就很喜欢这种砚台;至于用它来做盆盎小器,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一般种些个菖蒲草和水仙,置于文人案头,称“案头清供”。

菖蒲草,南方园林里常见,几乎不亚于青苔,一般长在上水石上或太湖石附近。古人最初当它是仙草看待,可以辟邪、益寿,由来已久。在古代的习俗里,端午为凶日,南方地区至今除了悬挂艾草外,还有菖蒲。其实端午还有一个名字,就叫“蒲节”。我曾看过八大山人(朱耷)一幅画像,说是甲寅年端午节刚过,好友黄安平为他画的。画像旁边有题款:

“甲寅蒲节后二日,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

里面就称端午为“蒲节”。蒲草,原本就是寻常得见的东西,文人偏爱将自己的个性或精神赋予某种物上,“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如兰竹之于君子,梅菊之于隐士。菖蒲草,在文人眼里,无疑也有精神。明代唐寅就作了一首诗,叫《蒲剑》,说:“三尺青青太古阿,舞风砟破一川波“,一个瘦弱的文士,颇有戾气,看菖蒲草时,想到的竟然是远古时期的太阿宝剑。实际上,菖蒲草的叶子韧度好,耐得住风摧雨侵,该归于“硬草”一类,硬草不同于细草、绒草,毛笔画菖蒲的时候,出锋一定要快,要有劲力。《蒲剑》一诗写到最后两句“秋来只恐西风恶,削破风棱恨转多。”说的是遭遇恶风的蒲草,其实更是在说诗人自己。历史上真实的唐寅,并不如民间传说的一般潇洒自在,娇妻成群。他甚至孤苦无依,仕途蒙冤。一首《桃花庵歌》不足以观唐寅,相比之下,《蒲剑》才真的像极了他百苦千难、落拓不羁的一生境遇呢……

三、瓦松与江南

我想托老师画“春夏秋冬”这么四条画屏。

第一幅画里,先用淡墨粗笔弯出几层黛瓦,再用藤黄和花青调成“汁绿”用以点青苔,再有几笔轻粉点成的桃花瓣儿,氤氲出一片迷蒙的天地来。最后,在画幅边缘用鸟虫篆款上这么一行小字:鹧鸪啼处百花香。

这样还不算足了,因为瓦上少了几棵瓦松。老师问我为什么不自己画,我回答说,得心不应手,其实就是眼高手低而已。

风穴和尚因僧问,语默涉微离,如何通不犯?风穴说: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五灯会元》

地点是在江南,因为这话是和尚讲的,禅意十足,所以我会很自然的想到佛灯、滴水檐和寺庙屋瓦上生的瓦松。更何况,我小时候住的地方不远处就有寺庙,瓦檐上就生了不少瓦松。江南的这种黛瓦,我的老师就爱画,瓦上往往会站那么一两只麻雀,说是有家乡的味道,可他画的都是净瓦,无草也无苔,也没有落地的松黄和桃花瓣子,倒像是寒冬未尽。其实,无论画些什么上去,总要让瓦上面再长几棵瓦松才算是草长莺飞的江南味道。瓦松,也叫瓦花,形似一棵小松生于瓦隙,四季都有,画幅上若有黛瓦青苔,必然不能不画瓦松。生于瓦隙间,“叶因春后长,花为雨来浓”的瓦松,才是真正的江南印象!

四、梅与暗香汤

梅花开时雪寒风厉,很多人会将它视为冬天的花,实际上梅花是开在早春的,梅花与菊花深得文士喜爱,就是因为一为开在百花之先,一为开在百花凋零之后,高雅孤傲,不争一时热闹。实际上,上篇提到的菖蒲草,也是因为在众草里面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从而获得了文士的青眼看待。有人可能还会想到腊梅是开在年末腊月的,那时候可还是冬季呢!其实,腊梅早于梅花一月开放,跟梅花是完全不同的科属,不能等同看待。

梅花香甚,古人不但折来插瓶做清供,不但入画吟诵,而且还常常拿来做花馔香汤。王安石曾有句词是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做的汤品也叫“暗香汤”,不知道是不是源于这首词。暗香汤,现在可以叫做梅花茶。还要小的时候,我将刚刚摘下的梅花跟绿茶一起放进紫砂壶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喝得到透着梅香的茶叶了。后来被长辈发现,只说做错了,梅花是要用蜂蜜调的。小时候主观臆造的梅花茶味,早就记不清了,现在想起来应该不伦不类,白白糟蹋了那把紫砂壶。紫砂壶透气性好,又善于吸香气,里面透进去了梅花的味道,很难再去掉,以后无论泡什么茶也出不来纯正的茶汤了。

梅花应该怎么用来做茶,其实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面提到过,并不复杂。清晨时候摘半开的花头,用陶瓷罐子盛放,然后撒上事先炒好的盐巴,盖上数重厚纸密封,次年方可打开。两三朵梅花,调上蜂蜜,用滚水一泡,花头就开了,形色味俱佳,这才是真正的暗香汤!这样的花汤也是可以用来配茶芽,冲茶汤,这就要看各自的品位了。

这样的花汤做出来,梅花算是重开了一回。此时席地而坐,一瓯茶在手,满室浮动古馨香。

五、牡丹芍药

念桥边红药,年年之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民间尊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皆与富贵名利相关。扬州的芍药是有名的,诗里常有。我早岁读画的时候曾见过一幅《四相簪花》图,知道有种芍药名叫“金带围”。清朝内阁大学士,同时也是书画名家的蒋廷锡就画过这种花,朱红色的瓣子簇在一起向上生几层,后几层瓣子向下生长,中间拦腰生出许多黄金蕊,整体看来像是红衣金带的头名状元,所以又把它叫做“金缠腰”,可谓生的奇巧,寓意吉祥,传说此花一开便要出宰相。

一日,时任扬州太守的韩琦在后院中发现一株芍药一干分四支,每支各擎一花。韩琦觉得是个好兆头,于是邀请同在扬州的王安石、王珪、陈升之前来做客,每人各簪一朵,巧的是这四人先后都做了宋朝的宰相,这是一件机缘奇巧又着实令人吃惊的事情,沈括特意记载了下来。

很长一段时间,我特别想寻一块白底子带一片红的玉料雕出这么一朵芍药花来,中间的蕊用黄金嵌上,戴在身上也求个福气深厚。这样的主意往好处说是讲究,往清高的文人那里说,倒是俗气的很。中国书画史上有一大批文人画家,大都喜欢画“四君子”一类的题材,不会崇尚牡丹、芍药,在他们眼中画牡丹的若非俗人,那便是宫廷画师极尽谄媚之用。拥有清代大才子之称的李漁特意从洛阳带回几株牡丹,文友们甚至都会讥笑他“千里趋迎富贵花”。八大山人贵为明朝宗室后裔,但他一生从来没有画过牡丹;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徐渭只画过墨牡丹,并题款曰:

牡丹为富贵花主,故昔人多以勾染烘托见长。今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盖余本窭人宜,至于荣华富贵,风若牛马,宜弗相似也。

说牡丹为富贵花王,与我这个穷人是风马牛不相及。当然,在我眼中,徐渭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画家,以其傲人的才能站在了艺术的顶端。真实的徐渭又不像许由、巢父一样,甘心做个隐士,他一生追求名利,且八次应试不中。因此,他在这题款中表明的并不是对富贵名利的看轻,而是文人穷苦而生出的酸意,对于他这种酸意我大可以置之不理。

中国文人画家从北宋开始至清末民初,吴昌硕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文人画家,他不但喜欢画牡丹,而且喜欢画光彩夺目的牡丹,在他的每幅画上总能看到这几样东西:牡丹、水仙、石头。画作取的名字也吉祥喜庆,如《富贵神仙图》、《大富贵》、《牡丹水仙图》,牡丹当然代表富贵,水仙是代表仙人。吴昌硕画这么多牡丹,当然是求人喜欢,以求卖画养家糊口。至于他本人喜不喜欢,他早就表明了态度,他在题款中写过这么几句诗:“富贵神仙浑不羡,自高唯有石先生。”只要有牡丹的画面上,他必然配上石头以明志。我透过画面,似乎看到了生于乱世他的无可奈何,既要对得起家人让其生活有着落,还要对得起自己的品性,因此,他在我眼中纵然画了富丽的牡丹,却不失为一个两全的君子。

我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正是在洛阳,正值中元节,没有牡丹可观,但是洛阳算是名城,画家自然不少,专门画牡丹为生的人比比皆是,看画赏画之余突然想到了心中这些关于文人、富贵花的故事,道与可爱的你与他们听……

共 428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笔下写了兰草、菖蒲、瓦松等五六种植物,从独特的视角诠释了草木的品性与仁人君子的雅致追求。草木,在中国有着比西方更为高贵的地位,如每每谈到写诗,西方人会说叙事诗,抒情诗等等;在中国则说咏物、咏史、咏怀,而咏物诗里面又有咏梅、咏竹、咏菊等常见题材。庄子也强调万物相齐,草木亦有高贵的本心。草木在中国的文化里,被赋予了人一般的品格,如孔子谈交友,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将兰草与君子媲美,是千年的文化延续。作者此篇文章,文化丰富,文笔优美,对草木与君子的本性有着独特的见解,更对江南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怀。在此问候作者,感谢作者赐稿丁香,同时期待更多来稿。【丁香:于国涛】【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7:14:58 阅读此文,最喜欢的还是兰篇中的兰花,不由想起空谷幽兰的馨香。文人、画家咏兰画兰,足见对之的喜爱。全文读罢,很佩服作者拥有如此丰富的知识,欣赏!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灿烂,天自安排。

2楼文友: 10: 0:25 赏学陆老师美文之余,长了不少知识!老师对几种植物的诠释镶上了新的色彩。为老师的文笔叫好!上午好!

楼文友: 20:10:01 恭喜云妹妹再获精品!大赞!! 坐着可以看到一片风景;走着可以领略一路风光!等着老去?还是走着老去?

痛经小腹痛吃什么

月经周期紊乱怎么办

吃什么可以根除痛经

生物谷灯盏细辛胶囊规格是多少
预防老年痴呆吃什么食物
腹胀腹痛拉肚子是什么原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