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

心灵作家专栏铁锨礼赞散文

锨,是一种农具,也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农具,常见的分为木锨和铁锨二种。木锨是农人在收割打场时专用的扬场工具,可以为谷物扬尘去土。而铁锨则往往是农人修路、打坝、挖沟、扒河、平整土地等的用具。

起初的锨,出现在石器时代,是用石头打造的用具,后来,岁月流逝到了铁器时代,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带有千百年风采的铁锨雏形。之后,它一路走来,与人类共荣共辱,为人类做出了无尽的贡献。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一样,还是有农事繁忙的地方,你都会看到锨的身影,都可以领略它的风骚,更可以见到它在农事中重要性。

铁锨的结构很简单,就是一根长约二米的笔直的圆棍一端按装着铁锨头,一根铁钉固定住它们的连接点上。因为锨头的外形和尺寸不同,被分为扁头锨、圆头锨和阔头锨,因为使用的地方和场合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称呼。

看似结构十分简单的铁锨,却拥有着很多功能。它可以取代铁锹去筑路、修堤、扒河道,可以代替铁叉去挖地耘田、建阡筑陌,在农人手里还可以用它去挡住秧田的水流方向,从而护住秧苗的根须。它还可以临时地取代木锨,去扬去少许谷物的尘土……

正是铁锨拥有如此之多的用途,那些有经验的老农出入田野时,有事无事地总会扛上一把可手的铁锨,随时可以处理遗漏的工作和突发的事情。所以,对于老农来说,锨就像战士手中的刀枪,骑士手中的鞭子,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从某些角度来看,它简直就是老农的化身。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把铁锨在地中间一插,二位老农在二个地头一站,各自伸出右手的拇指,只用眼一望,就可以确定那道丰产沟走向,然后挥动手中的铁锨,就可以将丰产沟挖得笔直,不偏不倚,不高不低,无疑,此时的铁锨就成为了一根标杆。

一道古旧的河道,河水抽干后,一位位劳动力走进河底,有节奏地挥舞手中的铁锨,似舞台上那些让人惊艳得舞蹈,可,飞上岸上的却是一块块乌金般的厚重的淤泥,经过风化后,淤泥就成为各种庄稼的有机肥料,既清洁了河道,又变废为宝,种植出让人吃得放心的绿色的谷物和蔬菜。

一条石子铺成的小路,蜿蜒在村落之间,每逢雨季,总有一些人沿着道路而行,时不时地用铁锨去路边铲来细沙和泥土,去逐一填平坎坷,可,那锨早已被磨成为银白的月色。

我,曾经与铁锨有一段无法忘却的缘。那是因为我出生在农村。少小时,曾经使用铁锨取土,修筑小堰,拦断小河,排去河水,然后水干捕鱼。更多的时候,把铁锨当做玩具,一人蹲在锨头上,让另一个伙伴推着锨柄转着圈玩,往往玩得十分高兴,玩得满身是汗。

真正把锨作为工具使用的只有一次,那还是我在上初中时的一个麦假中。按惯例,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割牛草、剐猪菜、捡拾麦穗等等。可那一年很特殊,生产队临时建筑了一座电灌站,由于离水源较远,所有劳力都参加了扒挖引水河的工程,因为麦收和夏种在即,不分白天黑夜,男男女女连轴转,为的是不耽误插秧的节气,保证水稻的稳产高产。

由于社员的努力,按时完成扒河的任务是没有问题了,可新建的电灌站要将水送到原有的灌溉渠,还必须挖上一段大约 00米的灌溉渠去连通。虽然任务不大,但此时却无劳动力可抽派,一切安排得没有半点空余时间,急得老队长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团团转。

一天午饭后,老队长在村子前的河岸边上的一棵老槐树下,一边休息,一边在猴子般地抓耳挠腮,老烟袋上不停的冒着烟雾,袅袅升腾着……就在他无计可施时,我们几个初中生一边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那首歌,一边从他身边嬉笑着走过。他瞬间像有了救命稻草一般,眉毛向上一扬,灵机一动地冲着我们的背影喊道:“喂,小伙子们,你们怕吃苦不?”风华正茂的我们哪里是说怕的人:“谁都不怕!”

“那好!那我今天给你们一个任务,陪我一道去挖一条灌溉渠!”在一片“好”的声音中,他突然精神抖擞地站立起来,大步流星地来到新建的电灌站前,打开门,手一指说:“你们每人拿起一把铁锨,和我一道挖吧!”

开始,我们都在兴头上,大家都你争我抢地争着挖,大约半小时后,个个都累得大汗淋漓,白白嫩嫩的手开始红肿起来,掌心感到了火辣辣的痛,但没有一个人说出来。二个小时后,他一声号令:“大家都休息一会吧!我也吃袋烟。”

一旦他说休息,我们就像投河鬼一般似的钻进了附近的河水中,去畅游一番,既洗去了尘土,也洗去了疲劳。上岸后继续跟着老队长挖下去。

西下的夕阳将西边天空的云,在不知不觉中染成为红绸时,一边跟着老队长的后面回家,一边听他讲那自己在解放战争时负伤的故事,没有人感到那个累字。但,那天晚饭后,没有一个伙伴来邀去玩,我躺在床上不知不觉睡着了,那一夜,没有梦的纠缠,只有鼾声,一觉睡到了大天四亮,感到了手酸腿痛。

按照老队长的吩咐,第二天来到灌溉渠现场时,谁都不愿意最先拿起那铁锨。老队长哈哈一笑道:“还吹牛不?不是说不怕苦与累吗?哈哈,看看你们那熊样……”一句话击起了一朵朵涟漪:“你才熊样呢!你才熊样呢!……”一个个赶紧拿起了一把把铁锨,又你说我笑地干了起来,说来也奇怪,一旦动作起来了,随着一锨锨泥土的飞扬,那些酸痛却无影无踪了,渠里又飘出了“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的歌声。

就这样,在老队长连哄带骗下,用了连续十天的时间,当引水河送来倒映蓝天白云的碧水时,渠,也被我们几个学生给挖好了。在我们还在拍打身上泥土时,老队长笑呵呵地按下了水泵的启动按钮,抽水机立即发出了“哗哗啦啦”的水流声,洁白的浪花沿着渠道冲出新渠,又奔腾进老渠,最后欢唱地流进了等待浸泡的稻田里,似将一面巨大的镜子铺进了田野。

此时,老队长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为了纪念,他当即将那段灌溉渠定名为“学生渠”。虽然没有立碑,也没有写传,但,到现在还使用着那段灌溉渠,人们都还记得:那是十个学生用稚嫩的双手拿着铁锨,在烈日下艰难地挖出来的渠。

铁锨,不是农民专用的专利工具,也是工人手中的利器。也许你曾经去过矿山,看到挖煤的现场,是一把把铁锨将煤从地下送上了地平线,成为生活发展的动力。是司炉工将乌金般的煤又送进了锅炉,燃起了红彤彤的火焰,将冰凉的水变成了蒸汽,使得铁路成为运输的动脉,仍然是一把把铁锨在不断地补充迅速奔跑的能源。同样是司炉工同样是铁锨,同样是把煤烧成为蒸汽,使得蒸汽成为了工业生产的动力——电,也使得电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夜晚的光明。

无论是豪华而舒雅的别墅,还是摩天大厦,亦或是百姓平房,同样是一把把铁锨挖出了地基,拌出一方方水泥、黄沙和石子,砌砖粉墙,使得万丈高楼拔地而起,耸立蓝天白云之间。

……

我不知道古老的战争是否使用过铁锨,没有去探究过,但我知道《三国演义》中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也看过几部近代战争的几部电影,如《地雷战》、《地道战》等,其中埋地雷、挖地道都有锨的身影,从某些角度来看,是锨将地道挖到日寇的碉堡下,将日本鬼子送进了地狱。在解放战争和后来的抗美援朝中,又是一把把锨修固战壕,开通前进的道路,从而保住了阵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无数官兵手持铁锨为人民修幸福路,建幸福桥,开挖河道,引水浇田,甚至将铁路铺到了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形成了一条被世人公认的天路。

由此可见,铁锨不仅是农人的象征,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它给整个社会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件功不可没的用具。可是正因为铁锨与我们特别是农人朝夕相处,竟然让我们好些人熟悉到视而不见的地步,所以很少见到那些文人墨客为之歌咏的文字,正如使用它的草根百姓一样,默默地站在社会的那个角落里……

共 00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把人人熟悉的,小小的铁锨,却被作者洋洋洒洒落笔千言。这是一篇语言平实,情感真挚的叙事散文。文章从铁锨名字的定义,铁锨发展的历史,再到贴现的广泛用途,作者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把铁锨的重要用途娓娓道来。在农业上的用途大家都非常熟悉:它可以取代铁锹去筑路、修堤、扒河道,可以代替铁叉去挖地耘田、建阡筑陌,在农人手里还可以去挡住秧田的水流方向,从而护住秧苗的根须,可以临时取代木锨,去扬去少许谷物的尘土。在其他领域,也有它熟悉的身影。挖煤的现场,是一把把铁锨将煤从地下送上了地平线,成为生活发展的动力。同样是司炉工同样是铁锨,同样是把煤烧成为蒸汽,使得蒸汽成为了工业生产的动力——电,无论是豪华而舒雅的别墅,还是摩天大厦,亦或是百姓平房,同样是一把把铁锨挖出了地基,拌出一方方水泥、黄沙和石子,砌砖粉墙,使得万丈高楼拔地而起,耸立蓝天白云之间。在战争年代,铁锨也立下过汗马功劳。埋地雷,挖地道,修固战壕,开通前进的道路,电影《地雷战》、《地道战》等都有这样的镜头出现。由此可见,铁锨不仅是农人的象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给整个社会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是件功不可没的用具。这是一篇语言平实,情感真挚的叙事散文。由一把铁锨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与老队长一起劳动时的场景,亲切感人。文章感情饱满细腻,层次分明,铺陈有序。感谢作者赐稿,笔力不俗的作品,倾力推荐!【:星空下的蝶舞】【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9:05:52 问候作者,写作愉快!

2楼文友: 19:06:4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精彩点缀心灵、溢美江山!

楼文友: 19:07:28 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4楼文友: 20:05:58 一把铁锨被作家美妙的文字装点,立刻就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工具,它的用途是那么的广泛,几乎涵盖工农乃到军事的各个方面。它的功能又是那么奇特,筑路、修渠、扒河道,挖地道无所不能 作品赋予了铁锨新的生命,其实,最令人感动的却是使用铁锨的人。在作家的笔下,一群学生苦干了十天,用铁锨这普通工具挖出至今还在使用的 学生渠 。作品文笔流畅,朴实感人。感谢作家为我们带来的好作品。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5楼文友: 20: 5:27 铁锹,一个没有生命的工具,在雨春笔下,写的富有了生命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佩服雨春的聪明大脑! 刘柳琴,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文学,笔耕不辍,全国第二届职工文学创作班学员。2012年荣登草根名博文化新人榜。已在多家站发表作品近百万字。

6楼文友: 20: 5:29 能把一件普通的劳动工具翻出这么多花样来,的确需要深厚的生活积累和人生经验。欣赏学习!

7楼文友: 22:01:17 一把锨,也写成八戒九齿耙模样,这笔力功夫,岂止了得!

8楼文友: 11:24:49 细致的阐述,别样的文采!看来最具生活气息的物件,在作者眼里别有洞天。 远山跋涉的意境,缘于生命和人生的体验。

云南道地药材 灯盏花疗效如何

云南道地药材灯盏花管用吗

云南道地药材 灯盏花有什么作用

心肌缺血st段改变严重么
云南特色植物 灯盏花的作用
孩子脸色发黄怎么回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