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

风恋三弦大鼓悠韵长散文

一鼓一棒一三弦,弹弹打打唱起来。咱东北人大嗓门,唱起大鼓书来,声音粗犷豪迈,像极了街头的吆喝声,混了民间地方小调,有滋有味,九曲十八弯,耳朵进去鼻子里出来,听者咧嘴乐,眼神发光。

前日老屯来了伙客人,他们到街上办年货,顺便看望父亲的。有西头苦命杜芬的哥哥杜宽,有觑鼓眼韩永江和说书王郑坨子两口子,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身子骨硬邦邦,走路利索。在父亲的小客厅,我摆了一桌子菜,乡里乡亲围坐,蛤蟆烟呛眼,高粱酒辣口,咯咯哩哩的话,亲切舒服。我格外注意郑坨子和他的老婆。当年,这两口子可能耐了,郑坨子背罗锅,长得矮小,会说书敲皮鼓,他老婆大柜粗壮,善唱腔拉三弦,一说一应,一唱一和,尽是些《七侠五义》、《四郎探母》、《三国演义》、《平原枪声》、《岳飞传》等热门故事,十里八村的听书人慕名而来,他家的木头门槛子踩得溜溜平。

冬日乡村,天寒地冻,冰雪蒙住了大地的生机,视野里白皑皑雾蒙蒙。偶尔一两声老鸹的尖叫声,荡在黄土围墙间,草泥烟囱口,或站在谁家屋檐上歇脚,那家的女人似骑了扫把星一样,趿拉着鞋,拎着笤帚飞出来,挥舞着轰。往往在这一时刻,她看见三五成群的人,抄着袖口,躬着腰,踢踢踏踏地走进后院,那家矮房子里人头攒动。她迅速地撇了笤帚,冲进屋,喊她的男人和孩子:说书了!说书了!......这时,哪还顾得盖箱子锁门呢,小偷都去听书了,赶紧去挤个窝吧。我比他们知道信儿的早,一群孩子东家后院的玩,跑得气喘嘘嘘,北道上走来俩人,雪白的视野里,一大一小,背篼子抱家什的,瞄准了,那是说书的郑坨子两口子云游回来了。一会儿,传开了,郑坨子家热热闹闹。我靠在大人背后,踮起脚也没用,手死死地把着炕沿,竖起耳朵听:“战八方,紫面昆仑侠,童林童海川!傻子鞋,擀毡辫,貌儿痴呆,能救危难!只见他手一扬,啊!......”我的眼睛贴着大人的后衣角,身子动弹不得。索性闭上眼睛想象,童林这个大英雄,那一刻的壮举。咚咚咚,三声皮鼓响,悠扬的三弦声钻进每一个缝隙,醉了那些轻轻微微的喘气声,我听见窗户纸被风鼓破了,冒出嚓嚓声。

大柜的唱调洪亮、圆润,唱到岳飞受刑时,皮肉被一张张扒下来,那三弦有了灵性似的,或嘈嘈切切,或悲悲戚戚,或缓慢曼妙,或急迫悠扬,或大珠小珠落玉盘,稀里哗啦地涌动着,屋内便有此起彼伏的唏嘘声了。黄昏听了,哭成了黑脸,屋内看不见手指,三声鼓响,哈哈,且听下回分解。我落在后面,看见郑坨子盘腿坐炕沿边上,怀里一面圆圆小小的皮鼓,小棒挎在脖子上,悠悠荡荡。他老婆抹一把脑门上的汗,张罗起身做饭去。这时,若站在院子里看,全村的烟囱纷纷吐出蓝色泡泡,一不注意,早让夜色吞没了。

印象最深的是去生产队屋里听书,郑坨子夫妇在那“撂地儿”,木棍架子支着皮鼓,旁边一凳,他老婆怀抱三弦,翘着二郎腿。十条八条的长木凳,听书者规规矩矩坐,这样听书要齐钱的。村里老少爷们都来了,大车店炕上坐满了人,墙角旮旯蹲着小嘎们,大半数手里捏了把汗,没有钱呢,一会就得溜的。我就心里忐忑不安起来,依依不舍说唱的内容了。最糟糕的是,一着急,牙疼了。我的第一颗门牙,就在嘭嘭嘭歇息鼓敲响后掉了,我忍着泪,手心里攥着那颗牙,跑出门外,雪花一片片落到脸上,被捂化了,冰冰凉。

因为村里出了说书能人,那时,我庆幸听到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故事,脑海里闪动着美丽的情感,它们交织着,演绎着。最后,都是正义压倒邪恶,好人总能打败坏蛋。

二十多年过去了,郑驼子夫妇一直都是乡里的文化名人。鬓角白了,脸儿沧桑了,熬成爷爷奶奶辈了,那副爽快热情的劲儿没变。酒桌上微醉时,夫妻俩习惯地一递眼色,说唱几句五义结交的肝胆侠肠,感动得众乡邻干了杯中酒,拍手称赞。

我观赏着眼前的情景,心中感慨,是一方土地养育了他们的真性情。

共 151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鼓一棒一三弦,弹弹打打唱起来”文章开篇点题,引领下文,作者运用娴熟的文笔讲述了老屯来的客人说书王郑坨子两口子的故事。二十多年以来,郑坨子两口子一直是乡里的文化名人,回想起当年郑坨子两口子在村里云游说书弹唱的场景、那阵容,三弦大鼓音韵悠扬,说唱声音豪迈粗旷,令人振奋,让人感动。现在老了,鬓角白了,面目沧桑,熬成爷爷奶奶辈了,依然不改当年那份热情,夫妻一递眼色就说唱起来,引得众乡邻拍手称赞。东北这一方水土养育了他们的真性情,热情、豪爽,热爱生活,善于弹唱。文章语言凝练而流畅,主题意蕴深远,弘扬民间艺术文化,热爱民间艺术生活,主题正吻合中宣部精神。欣赏佳作,问候作者,感谢赐稿,推荐赏阅,期待美文与大家共赏!【:不弃不离】

1楼文友: 2 :04:0 感谢老师赐稿风恋社团,老师辛苦了!顺祝老师元宵节快乐!

2楼文友: 2 :07:15 拜读老师佳作,对作品理解不透,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海涵,望给与指出,以便改进。

楼文友: 2 :10:56 欢迎老师继续投稿风恋,期待您的佳作在社团演绎您的精彩,遥祝老师新春愉快,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4楼文友: 1 :59:26 1.三弦:又称 弦子 ,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其他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也有类似三弦的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现代三弦是在传统三弦基础上改进而来,大三弦分60型、80型,分别于1960年和1980年研制成功,故而得名。

2.大鼓,藏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彝族、水族、土家族、汉族等民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额阿,壮语称种劳,苗语称嗯铎,侗语称工,彝族称额格子嫫。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区最为盛行。

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艺术,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正吻合中宣部精神。好文拜读!感谢赐稿,辛苦了!问好杨云香老师春安文祺,佳作丰硕!

6楼文友: 11:07:49 接地气的好文章,说书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描写的很到位。

如何在手机上开微店

如何微信开店

微信店水果

小宝宝上火便秘怎么办
灯盏花产业怎么样
尿黄尿痛尿不尽吃什么药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