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灵异

流年造一座房子简单地生活散文

一、堆成墙的柴禾让我们温暖

房子的骨架支起来,搭上檩条,钉了掾板,装好门楣窗框,剩下的木料就已经不多了。那时候楼盘还空敞着,地面也光海海的,没有铺设。但父亲还是把那不多的一点儿木料片成薄板,装在了屋子前面的外墙上。楼盘可以用匀净的竹竿一根挨一根拼出来,只要拼得齐整了,也比较结实,而且对晾玉米红薯等水分较多的粮食很有好处。地面呢,铲得平了,夯得实了,虽然脚踩在上面有点冷浸,却也不至于摔跤。

墙却是不能不要的。没有了墙,还叫屋子吗?前墙装了木板,但是 很木板少,用尽了。左、右以及后面的墙,父亲就只能用竹片。以粗硬的斑竹搭好架子,再使软一些的水竹片像女人织毛衣那样绕来绕去地编。这种竹片墙还是比较牢固的,半大的牛犊下了闷劲也推不倒,一般的猪、鸡、老鼠就更别想拱进去了。不过跟真正的墙比起来,它就显得很粗糙,它不能挡住风、雨、阳光月光、不怀好意的眼神等等这些流淌的事物。到了冬天,我们住在屋子里,但是寒风却轻而易举地攻陷了竹壁以及我们单薄的衣被,刺进我们体内来。

然而父亲已经没有多余的木料。前些年栽下的桤木树还只有碗口那么粗。父亲站在他的新屋旁边,愁容满面。终于,他还是走到桤木树前。他不是去砍树,树还太小,经受不住铁制刀具的锋利。他赤了双脚,爬到桤木树上,砍树枝。树枝长得很繁茂,很细密。父亲拿起砍下来的枝条,使力捏断小丫巴,像绾辫子那样拧成一束,巅对巅齐在一起,以青篾箍紧,这就是柴禾了。然后父亲扛回柴禾,沿着墙壁一捆挨一捆挤成一路。这样,父亲便在竹墙的外面,再砌出一堵柴墙。

桤木树的枝条很多,除了前墙,捆成的柴禾把左、右以及后面墙壁都堆满了。当然前墙是不能堆的。父亲当初顾不及地面和楼,而首先把木料装在前墙上,就是因为前墙在他心里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他的脸面。天再冷,却哪里有把脸面藏起来的道理?而且柴捆也大,堆得紧,屋子里几乎没有了光线。不过住在这样的屋子里确实很暖和。漆黑漫长的冬夜,寒风在户外呼呼地刮着,野猫子凄厉的嘶鸣一声一声传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但是我们不怕,我们被厚厚的坚实的柴禾包裹着,躺在温暖舒适的被窝里,感觉到十分安全和惬意。

柴禾在墙外一堆就是十多年。它们一年年干枯,萎缩,可就是没有挪动过地方,像一队忠实于我们的士兵。个小的鸡们喜欢钻进去刨土,寻那些从柴堆里掉下来的虫子吃。我们个大,是挤不进去的。鸡们还喜欢拱进里面下蛋,常常我们要用棍子才能把蛋掏出来。有一次母亲说那只老母鸡很久没见下蛋了,干脆把它抱到集上卖了,换几个油盐钱。母亲只是说说,其实并没有行动。不曾想第二年春天,这只招人厌的老母鸡却从柴堆里拖出一群鸡雏来。毛茸茸的鸡雏跟在鸡妈妈后面,在春天的阳光里滚来滚去,身上闪烁着温暖柔和的光芒。

二、房前屋后的高坎成了父亲的心病

房子的地基原来是在一块很陡的坡地上挖出来的。父亲把房基选在这样一块地方,有他的考虑。这里背阴,不太出庄稼,占用了它不会对粮食造成什么伤害。还有,它虽然陡,但土质结构单一,不可能遇上大的岩包石或者潜藏的水脉。挖起来,既不很费事,又能保证基础相对牢实。

尽管父亲做了如此这般的算计,但要把一块陡坡改造成平地还是十分不容易的。为了省工,父亲采用了填方的办法。也就是以中间为基准,把里面的泥土运出来,填在外面。它的好处是既可省工,还能够减少前后坎壁的高度。不过,因为坡面太陡,即便这样了,那坎依然还有两丈多高。

房子修好后,父亲的心病却生上了。那时我们几姊妹都还很小,不明事,爱耍闹。父亲最怕的是我们疯起来没个收束,一跤栽下坎去,那就不得了。为了防止这种恶性事件发生,他除了早早晚晚不断地提醒唠叨外,还在坎上插了一圈篱笆,作为一种防护措施。这样即便我们猛冲猛打掉下去,靠了篱笆的弹性,也不至于发生什么严重后果。当然,在跑过高坎边沿的时候,我们一般还是比较小心的,摔得重了或许还没事,轻了,那一顿打是免不了的。

父亲能管束住我们,却管不住老天爷。老天爷十天半月不下雨,一下又两三星期没个停,这是他的喜好,父亲拿他没办法。父亲只能每天站在屋檐口下,默默地抬头望老天爷那张喜怒无常的脸,发愁。愁太阳太猛,烤得泥土焦裂松动;愁洪水到来,冲垮了高坎,淹埋我们的房屋……

噼噼啪啪雨来了,一颗一颗,小石子那样结结实实打在青瓦上。不一会儿,雨水就汇成了泉,从屋檐口哗啦哗啦冲泻而下。对于父亲来说,这急促宏大的雨声就像擂响了战鼓,鼓声一起,他立刻便披上蓑,戴好笠,赤了双脚,高挽裤腿,提把锄头往后山上奔去。他必须赶在山水下来之前,把渠沟疏理通畅了,让满山乱窜的泥水们沿着正确的路线去到它们该去的地方,而不是强盗一般地来抢占我们的家园。

父亲在崎岖的山路上跑得很快,他的身后带起一道水烟,转眼就消失在重重雨幕中。闷雷一个接一个在我们屋顶上炸响。一颗雷过去,一阵更急的雨水就倾泼下来。屋檐口的水流已经有镰刀把粗,拉着直直的线条抛到了院子的中央。我们几姊妹挤坐在墙下的那根桤木树桩上,蜷成一团。在墙的一角,小鸡也都躲在鸡妈妈肚子底下,小小声声地呻吟着。父亲还没有回来,闷雷嘶吵一阵,撵到山脊背后去了,檐水也往回里收了收……

三、把岩石的品质搬回家

当初因为木料不够,光泥地的时候我们就住进去了。住泥地总不大好,晴天一脚土,雨来一地露。呆得久了,人就生出毛病,赶上阴雨天,腰桥就酸,两膝就麻揪揪痛。那年母亲生小妹,在屋里坐的月子,小妹满月后她就落下了风湿哮喘的病,遇雨就犯,比天气预报还准确。

有一天父亲说,我们来把地面砌成三合土吧。父亲说的“三合土”,是由石灰浆、碎瓦子、河沙三种材料组成的,它们混和在一起,能变得很坚固。那年月我们搞手工造纸,浆过竹麻的石灰不少。碎瓦子也是现成的,盖房子的时候打碎的很多瓦片父亲都收拢来,堆在屋子的西北角。就是河沙成问题。村子里没有大河,附近也没有,几条小溪流,但溪底尽是泥土,不成沙。为这事,父亲苦恼了很长一阵子。

当他宣布“我们来砌三合土”的时候,他手舞足蹈地,露出一种孩子似的开心表情。原来他在锄地铲坎子的时候,发现有块庄稼地后面的高坎其实是一整块黄沙石。这种岩石很脆爽,一挖就酥,而且没有粗颗粒。用它当河沙再好不过了。仔细分析来,它比河沙还要好:不湿,无泥,质细,色鲜,粘性好。

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一家老小准备了锄头、簸箕、箩筐,如同那时我们作文里写的那样,浩浩荡荡高高兴兴挖沙去。我们的行动引起了村里人的高度关注,他们跟着我们,来到我家那块大岩石前,看着我们挥起锄头把那些鲜黄嫩白的沙粒挖下来,装进箩筐,挑回家。他们纷纷显出艳羡的表情。他们在我们箩筐里抓起一把,摊开掌,疏爽的沙粒就顺着他们的指缝往下漏,流水一样,不剩一些痕迹。赞叹了一会儿,便有人怯怯地提出是否能让他们也挖一些。父亲迟疑着,没有开腔。大家瞅着父亲,也不开腔。但是父亲最后还是答应了。

岩石虽大,却也经不住全村人的掏挖,没几天,那里就进去了很大一个洞,成可以上几十人的小厅了。这岩石也怪,上面覆了厚厚的泥土树木,洞里也没什么撑着,可它却不垮塌下来。后来就有人不敢再去挖了,怕被埋在里面。父亲是不怕的,他相信岩石的品质。

父亲是对的,岩石始终坚守着,直到现在也没有垮。不过父亲在挖到差不多够以后,他就没再去挖了。他寻一些树枝把岩洞盖起来,小心地呵护住,以防牛羊小孩或者一些野兽的破坏。有了岩沙,我们的三合土终于可以做成了。我们把地面厚厚地砌起来,拍得平了,压得实了。三合土一收汗,就变得很坚硬,踩在上面既平稳又有弹性,有一种踩在地毯上感觉。

四、我们住瓦房,牛住草房

草是稻草。秋天,稻子收割脱粒后,把余下的稻草扎成束,晾在田埂边的光树桩上。一场秋雨淋来,几块焦阳烤过,那稻草就变得分外爽洁,蓬松。解开,一股子浓甜的干香扑鼻而来,能把人熏得连打几个喷嚏。取几把质白条长韧性好的稻草背回来,理得顺了,拍得松了,齐齐码在房顶上。这样,我们便可以在屋子里面度过风风雨雨的一年。

稻草盖的房子除湿,保暖,空气清新。人住在里面,自在,舒坦。但是草房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牢实,容易被风掀翻,被雨沤烂。所以秋后的稻草父亲总不轻易浪费,盖房以外,他还要储备一些。不过老天爷总是很难伺候,这使得我们使用稻草的速度变得很快,而稻草又只有那么点儿。稻草用完了,父亲没办法,就只好用杉树皮,或者塑料袋之类堵那破洞。如此修修补补,一直要等到新的一季水稻成熟,我们才能给我们的房子换一件好衣裳。

后来父亲准备了足够的黏土和柴禾,于是他就烧了一窑瓦。瓦烧得不是很成功,没有烧成那种青黑的铁色,有些发红,泛白。但也算比较结实了。敲一敲,能起钢声,扔在地上,最多蹦一个小口儿。

利用这些瓦,父亲把我们住的房顶的稻草全换掉。但是,牛的没有换。父亲说,牛不需要瓦房。父亲说这话的时候,他站在一堆瓦砾上,他的手边已经没有多少像样的瓦。不过就算有更多的好瓦,父亲也不会给牛换。父亲再次强调说,牛,不需要瓦房。

我们住的房顶不再盖稻草后,每年剩余的稻草就很多了。翻新牛房时,在原来的基础上,父亲又加厚了一层。余下的稻草,就堆藏在牛圈上面的竹楼里。它们的一部分用来填补牛房的破损,另一部分,我们作了牛的食物。在冰天雪地的冬季里,我们没有地方寻来更好的青草给牛吃,就只有取出干稻草,揉得绒了,洒上盐水,给牛充饥。牛躺在草堆里,衔起几茎柔软湿润的草棵,嚼了嚼,伸一伸脖子,吞下。

我们住瓦房,我们为我们终于拥有了瓦房而骄傲,我们可以把胸脯挺得很高地走路了,我们再不会为我们穿的是一件补丁叠补丁的衣裳而自惭形秽。牛住草房,草房厚实,暖和,在一年中最困难的时候,牛还可以依赖稻草的力量熬过去。牛摇着尾巴走出草房,又摇着尾巴进来,躺下,安详地反刍。它从来没有因为我们不给它瓦房住发过牢骚。我们都在各自的屋檐下,生活着,挺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

五、农具们躺在墙上轻轻打鼾

灶房后面的那堵墙并不完整,墙的上部有一尺来宽的地方敞着,如同一块窄溜溜的长窗。当初留下这长窗,主要是为了采光和通烟。父亲原先造房子的时候,并没有设计烟囱。在父亲眼里,从灶膛里冒出来的那些富含热量的烟汽是有用的,它们可以把竹楼上成堆的粮食里多余的水分驱除干净;到了夏季,柴禾燃烧时散发的芳香气息还可以驱蚊。

不过当那块长窗作为窗子存在的时候,它又发挥了另外的用途。父亲锄地回来,把锄头洗干净了,就把它挂在长窗上。母亲割草拢家,把镰刀在围腰帕上擦擦,也挂在那儿。锄头和镰刀是铁质农具,很容易生锈。把它们的刃口高悬在通风通烟长窗上,经了热烘烘的烟汽熏烤,它们能够始终保持锋利的品质。犁和耙也需要干爽,也要挂在长窗上。可是它们没有镰锄那种颀长的脖子,它们够不住。这时候,父亲帮了它们的忙。父亲在梁枋钉出一排钉子,拴一根带子,犁耙能上去了,蓑笠也能上去了。

农具一多,那面墙就显得有点挤。镰锄倒还循规蹈矩,端端正正地站那儿,犁却劈开两腿,耙又虾了双手,都大大咧咧的,有些欺生,不讲理。蓑笠性子柔,明知犁耙过分了,却也不生气,就侧了身子,卡在它们之间。当然推攘两下,吵骂两句的时候也是有的,不过大多数时间它们相处得还都挺好。白天去田里干活,不顾惜力气,晚上回来,累了,一靠上墙就想睡。有不平了,本想吵一吵的,却已没那个精力了。同在一个屋檐下,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吵什么呢?半夜一觉醒来,除了听得父亲洪钟般的鼾声外,就数那墙上农具的呼吸平稳,实在,节律悠长。那时候我就想,床是我们休息的地方,那么墙该是农具们休息的地方了。

除了挂农具,父亲从田野捡回来的一些稻穗高粱,他也扎成一束,插在那墙上。父亲这样插上去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取下来过了。让粮食和农具站在一起,父亲的眼光是独到的。金黄的稻穗,火红的高粱,它们摇曳在农具之间,成了父亲特意给农具们的一种奖赏。

六、坐在有风的过道上父亲眯眯地笑

东西厢房外都有一个过道,它们是我们通往户外的两条路。但是因为我们的庄稼地主要在西边,所以我们常走的也就是西边的过道。不过东边的那个我们也不让它闲着,我们搬了一长截老桤木树桩放在那里,供我们歇气。

夏天的时候,父亲劳作归来,他把肩上的柴禾往院子里一扔,就来东厢房外过道的桤木树桩上坐下来。父亲每次外出回来,他总要扛一些什么的,这已经是习惯了。只要听得院子里“嘭”一声响,我们就知道,父亲回来了。我们赶紧端来一杯茶,父亲接过去,狂灌两口,往地上一顿,曲了食指在脸上刮一把,汗水就顺着他的指尖直往下掉,要濡湿一大片干燥的泥土。接着,他便扯开衣襟,把油红的胸膛晾在凉风中。

共 6626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有房才有家,有了家才叫生活。造一座房子简单地生活,朴素的思想,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憧憬。房子有了骨架,有了足以撑起的门面,又有了用竹片编织的墙。墙围又堆起厚厚的柴木,于是这样的房子便可以抵挡住风寒。让人温暖。精细的父亲就是这么经营着这座房子,经营着一家子简单的幸福。父亲用尽心力来经营房子,平整的三合土地面,草房顶换成了瓦屋盖。读着这样的文作,也从中感觉出令人欣悦的气氛,即便清贫也会生出简单的幸福感,是从柴草的燃烧味中闻到的,是农具与丰收的穗子摆放的寓言中托出,你当然也会从父亲回来时那一声重重的放下东西的声音中听得到。勤劳的父亲是父辈的缩影,他的双手建造出的这个屋,伴随着我们生长的岁月。清新而优美的散文笔调,把我们带到了那样简单而踏实的生活中,文中的父亲清晰而又鲜活,乡土气息浓郁,让读者在优美的散文笔调中在阅读中学到了很多,文章的结构也做到了清晰条理,文字凝炼,是散文写作的垂范。学习赏读!倾情荐阅!感谢赐稿流年!【:雪飞】 【江山部·精品推荐150 040006】

1楼文友: -0 18:59:21 造一座房子简单的生活,这是几乎贯穿任何时代的质朴的思想。

2楼文友: -0 19:26:04 看完老师的这篇作品,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诗人海子的那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简约流畅的文风,生动形象的描写,质朴亲切的情感,这所有的一切,都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被深深感染。

洋洋洒洒六千余字,仿佛都氤氲着稻草的香气和幸福的气息。

非常喜欢老师这样的写作手法,细腻,传神,生动,鲜活。每一处,都是那样的让人喜欢。

让人看过,还想再看 做一个简单的人,平和而执着,谦虚而无畏。

楼文友: -04 08:29: 5 爱,贯穿于始终!厚重,让文字有了分量!

4楼文友: -04 11:5 :0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5楼文友: -04 15: 1:29 学习欣赏了!乡土味很浓,浓浓的乡土味,浓浓的情。 我只是一株小草,每一次吐绿都是新生。且行且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

6楼文友: -05 1 :45:51 我也想造一座房子简单地生活

没事了世俗的繁杂与喧嚣

坐在有风的过道里

听风儿歌唱,看云儿飘荡

还有那心爱的人儿

在身边不住的絮叨

微信小程序哪里打开

微信小程序代理加盟

微信小程序报名系统

微信小程序开发公司
小孩儿发烧怎么办
哪些是云南省特色植物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