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灵异

峥嵘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为随笔

早几天,有幸聆听了鲍鹏山教授的《我们为什么读文学》讲座。原以为是讲文学欣赏之类的话题,听了之后,才知是讲文学对于提高人的欣赏水平,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位,是有极大的益处的。

其实,鲍鹏山是上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才被关注的。他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对孔子更是研究很深。他说,孔子在艰苦的生活中,同样很满足很快乐,因为,他是体面的。体面的生活,当然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但更取决于人的内在品质与志趣。而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一生的目标只有两个字:钱,权。以为有了这些,人生才是满足的。结果,有的人富得只有钱了,也穷得只剩下钱了,钱越多,心里追求的满足感越小。钱只是一个数字而已。有的人生活得很乏味,拿着钱纯粹地玩,纯粹地消耗生命。有的人,为了追求钱,反而搭上了丧失自由的代价。

面对北去的湘江,毛泽东站在桔子洲头,他既能够看到“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也能够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那是因为他的内心丰富多彩,没有文学底蕴没有胸怀的人,当然看不见。面对同样的景致,内心世界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同样看大海,曹操的《观沧海》,其心胸犹如大海的宽阔浩瀚,其雄心壮志可以吞吐日月,是别人笔下没有的。这都是广博的阅读带来的境界。

伟人的事例只能增加观点的说服力。其实,伟人也曾是凡人。

联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如此之大的反差,让我们感觉越来越困惑和迷茫。

最近,媒体暴光率比较高的,是官员的贪赃枉法、煤矿矿难、社会道德沦丧等方面的事情。再就是我们的社会风气,作假成风。毒奶粉、地沟油、人造豆腐、猪耳朵,假药等等,层出不穷。鲍教授也说到“小悦悦现象”,他认为,那是人的道德底线的沦丧。那些见死不救的人不配做人。因为,人的基本良知是有同情心,有耻辱感。

这些社会现象,让我们越来越困惑和不安。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们的道德缺失,到底是为什么?

鲍教授那天的讲座,面对的是有一定知识和文化的群体。但是,他说,按照孔子的理论,“有文化的人”不见得就是“文化人”,因为,“文化人”是指有相应价值观、有道德观、有文化信仰的人。我们要通过“读文学”,来提高我们的品位,改善我们的内心,守住我们的道德底线。道德能帮助我们成人,从而帮助我们成功。因此,我们在社会上立足,是要在个人修为上下些工夫的。

个人修为的事,实际上没有那么玄妙。是一种人的本能。如果这都做不到,那已经是一种倒退,但是,处于道德底线的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再退,就不是人了。

我们自然会想起夜不闭户的先前,那时候的人,那时候的乡村,人们的物质并不富有,但是,人们活得很轻松,自在。因为,大家有一种纯良的内心世界。“荣辱感”很强烈。

突然就想起“海底捞”火锅,为什么喜欢用农村出来的打工仔了。农村人相对而言是淳朴的。“海底捞”有一个很重要的用人原则,就是要用“孝顺”的人,其次才是“勤快”,说白了,就是我们常说的“德”和“能”。孝顺,就是一个人的“德”,不对自己父母好的人,“德”就有问题。正因为, 在用人上注重“德”,所以,他才敢于给员工“授权”,放心让他们采购、免费送菜、打折扣等。

联想到我们企业,我们同样需要道德品质,这就是职业道德。

在企业里,职业道德的底线是什么?忠于企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如今做人,似乎不需要做多么高尚的人,只需要做人最基本的人了。这显然是一种倒退了,也就是人们常叹的道德滑坡。

虽然,我们看到的社会丑陋现象的确很多,但是,我觉得这只是社会的少数,主流的道德品质还是好的。毕竟,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孔子也有两千多年了。这种文化已经深入华夏儿女的骨髓,成为了基因,在血脉相传中,不断进化。当然,还有一种规律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当今社会,科学发达,信息广泛而迅即,那些少数人的丑陋的事,被翻吵、咀嚼、发孝、飘散,在空气中弥漫,形成了很不好的风气。

按照思想支配行为的逻辑,要在社会中立足的我们,必然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做什么样的事情,需要我们有什么样的思想和心境。加强自己的修为,才是把事做好的根本。

共 164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为。体面的生活,当然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但更取决于人的内在品质与志趣。文学对于提高人的欣赏水平,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位,是有极大的益处的。那么我们的文学作品更应该反映社会和生活的主流。作者的文章立意明确,文意凝练,运笔沉稳,论证精辟,哲理深邃。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容俱佳,读来受益匪浅。荐读分享。【峥嵘社团:介非】

宝宝地图舌能治好吗

宝宝眼屎多口臭是积食

积食发烧和感冒发烧的区别

男士尿路结石的原因
利鲁唑有用吗
内痔 治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