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灵异

菊韵散文给心灵一片去处

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回去后写了游记《空谷幽兰》。从此,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西安南边的莽莽群山......去追寻隐者。据说,五千多位修行者隐居于此,山高壑深,鸡鸣狗吠,石屋柴门,一瓢饮,一箪食,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和祖祖辈辈居于此的山民不一样,这些隐者他们是自觉的避世,“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的贾岛写的《寻隐者不遇》,或也是在这片山中......这就是诗人笔下的隐士,只是多了些欲仙的诗意。

好多人抱着这样的好奇走进这座大山,“我也想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神仙,一位无所不能的仙人或者圣人,就太完美了。”其实,并没有,有的只是修行的道士、出家的和尚或休闲的商人,还有些自恃高雅琴棋茅舍的文人,当然,不乏来路不明者......他们离群索居,行单影孤,往往在进山旅游的“驴友”的骚扰下,移居得更深更远......

侠士浪迹江湖快意情仇,隐士退隐山林孤芳自赏,一个人一个活法。

《易》曰:“天地闭,贤人隐。”中国古来就有隐士,这是一种文化,老子弃官而走,出函谷关,入大山,不知所踪,留下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他或许是隐者第一人。

随其后,有一个过孔子而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楚狂接舆;还有一个见屈原而言:“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的渔父。这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歌罢,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把隐士做到底的是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彭泽县的县令做得不爽,便挂印而去,从此逍遥自在。元曲里说的:“......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就连一向看不起隐士的鲁迅先生也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到了宋代,便是梅妻鹤子的林逋林和靖了。有了林和靖,便有了“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的《咏梅》。明末张岱写《林和靖墓柱铭》说:“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一起孤高,一起恬淡。

孤高恬淡的如梭罗和他的散文《瓦尔登湖》:“许久以前,我丢了一只猎犬、一匹红马和一只斑鸠,至今我没有放弃寻找的努力......”

如今进山者,他们是寻找什么呢?有生活焦虑者或人际关系障碍者归隐,是想回避现实的烦恼,到没有人的地方去;有文人名士归隐,只是客居农家,吟诗作画打棋观菊,玩一票高雅;有赚钱赚得累了的商人归隐,种几畦蔬果,施农家肥,送出山却卖了个好价钱......商人终归是商人。便有人说,这也叫“隐士”?更有,闹市里兴起一种时髦的谈兴,有小女人自恋地上广告:“哪个男生愿意和我一起,寻一山头,养养花,种种菜,了此一生?”前提却是要有性伴,要有供养,要有线,要有电脑,要有游......这些人必定是耐不住寂寞的。如隐士寻访者张剑锋言:隐居其实很奢侈。

“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如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清静无为,在清贫的生活中自得其乐,这才是隐士。”便有人怀疑。真“隐”还是做“隐士”状,不用疑任何人,其实,我们的心都不安宁。

人都有心累的时候,读到杨澜写杨丽萍时说:“‘你看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天父尚且看顾它们,你们做人的,为什么要忧虑明天呢?’从前看三毛的那篇《五月花》的时候就对她引用的这段来自《圣经》的句子印象深刻。”三毛如此,杨澜也如此,她们知道,心道并不远,“道”就在脚下:抛弃欲望,便抛弃了烦恼;生活简单了,心也就平和了。人都在寻找一处安心的地方。可真切实行起来,却不易。不要名利,不要奢华,舍家离业去清贫,忘了别人也希望别人忘了自己,把自己只交给心的呼唤:“我的智商绝对不够高/只记得一声稍长,一声渐短/——我喊了两声,这个孤独的世界就多了/两个同伴”(人称现代城市隐者诗人刘清泉,《八月的最后一个细节》)。心的冷却......绝不是如一位访问终南山隐者的人感慨的那样:“在茅棚里,吃饭睡觉晒太阳喝茶,那样就挺幸福的......”

物质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是背离的。选择。放逐自己,学会孤独,是要经过身的牺牲、心的涅槃。

“大雪后的山路上没有一个脚印,只有一两只野兔偶尔在雪面上留下痕迹。这十几厘米厚的雪,竟然在次日下午,已经化得路面泥泞不堪。走到半山腰时,在一户农家门口,两位道长和两位村民正在洒满阳光的院子里闲聊,一位灰色僧袍比丘尼站在院子边上,衣着整洁,眉目清秀,胸前挂着一个黄色褡裢,上面印着金刚经几个字,因为天气寒冷,她双手藏在褡裢后方取暖。”通过交谈得知,这位比丘尼来自福建,2010年9月从扬州高旻寺来到终南山。“1999年出家,呵呵,每个人都要问这个问题吗?出家之前没有结婚,谈过恋爱啦,这样是不是比较老实?”永净笑着说。出家之前,释永净说自己的生活是“和别人一样打工”,但每天下午都很伤心,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开心,出家的原因就是因为每天下午都会没有理由地心酸。

“每个人都在议论我,为什么这么爱哭呢?后来有一个声音说,出家去,我就出家了。如果我在社会上玩,我会烦恼。”她说。在交谈过程中,释永净一直在推荐去看《楞严经》,她说这部佛家经典告诉大家人的身体与众生共,并不是自己一个人所有。她随口引用《楞严经》中的片段,这部经书她在1999年进入佛学院后第一次阅读时,一口气看完,“看完就愣在那里,别人跟我说话我一句也听不到。”

周围一起闲聊的人都称赞她漂亮,问及她出家前的个人感情时,释永净说:“我们中国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谈恋爱很正常,都有一样的过程。但《楞严经》中佛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如果我们降服自己,就会发现个人是多么渺小,佛说,‘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我们人啊,是多么渺小,我们反观自身,如微尘,情情爱爱,又何必在乎呢?阿难尊者看到佛,顿舍世间恩爱,但我们凡人的烦恼就因为恩爱生起的。有时候,我们自己觉得自己孤单,想要一个依靠,但靠得住吗,念念无常,靠不住的。”她隐居在了大山里,修行......

她从南方来,她在山里冻掉了两根手指头......一个弱女子。她心,是平静的。

当年梭罗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他的《瓦尔登湖》是写给疲倦的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去找回内心的一片安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心就安在那舟上。隐,不一定进山。

共 296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隐,不一定进山,只需给心灵一个去处。读了这篇散文你是否感受到作者洋洋洒洒的说服力。从古到今,“隐士退隐山林孤芳自赏”,其实就是避世,避矛盾,避烦恼。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但真正归隐者有几人,陶渊明算是佼佼者了。何为隐士呢,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如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清静无为,在清贫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并用杨澜、三毛等例佐证。其实隐就是要学会放逐自己,学会孤独,学会放下,学会淡然,就像这篇散文的题目一样“给心灵一片去处”,这样一个生活态度给当下追逐名利以及浮躁的社会,或是给曾经辉煌过的人很好的启示。值得!赞!【小芹】【江山部精品推荐012062 19】

1楼文友: 10:25:16 隐,不一定进山,只需给心灵一个去处。读了这篇散文你是否感受到作者洋洋洒洒的说服力。从古到今, 隐士退隐山林孤芳自赏 ,其实就是避世,避矛盾,避烦恼。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但真正归隐者有几人,陶渊明算是佼佼者了。何为隐士呢,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如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清静无为,在清贫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并用杨澜、三毛等例佐证。其实隐就是要学会放逐自己,学会孤独,学会放下,学会淡然,就像这篇散文的题目一样 给心灵一片去处 ,这样一个生活态度给当下追逐名利以及浮躁的社会,或是给曾经辉煌过的人很好的启示。赞! 一个游离在枯燥与浪漫之间的行者

回复1楼文友: 15: 2:54 谢谢小芹!端午节快乐!

2楼文友: 10:27:16 读了此文,我的心灵有了些许安抚!欣赏问好作者! 一个游离在枯燥与浪漫之间的行者

楼文友: 12:05:27 读完以后,有一种很空灵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到了山里,耳边一片清净。当下是一个浮躁的社会,物欲横流。人们需要这样的文字来浸润自己的心灵,你的文章做到了。我喜欢。这种境界也是我努力追求的。赞一个!我也是西安人,你说的地方我去过好多次哦。所以很有同感!

回复 楼文友: 15: : 2 老乡好!端午节快乐!

4楼文友: 21:54:08 很厚重的文字,既有赏心悦目的名句欣赏又蕴含着人生哲理,读来耐人寻味,令人深思。何处是心灵的去处呢?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红河灯盏花具有的作用

红河灯盏花作用

红河灯盏花有什么功效

灯盏花领军企业经营产品
深静脉血栓吃啥
维生素D3滴剂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