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灵异

流年只有香如故散文

摘要:先生的《北坡堂存稿》封面清新淡雅。印着先生的老屋“北坡堂。”封面、封底各有一枝“盛开”的梅花。我想,这是先生思想境界的寓意吧。 【一】

二十多年前,我知道了李成福先生的名字,是在《六盘山》杂志上,有他的散文《浪涌千叠暖心头》《羁旅邂逅》等。后来,我通过郭文斌老师认识了先生,先生衣着朴素,身体结实,声音温和有力,平易近人,总是一副笑眯眯的表情,让人觉得可亲可爱可敬。

十五年前,我下岗失业,但我仍然是一个热血沸腾的文学爱好者。不断地涂鸦,不断地投稿。有时候也去先生工作的单位固原地区文联《六盘山》部走走。先生那时候是《六盘山》副主编、散文。

1997年第1期《六盘山》杂志发表了散文小辑。其中有我的稚嫩文字《冬日,放飞的心》,我不知天高地厚的用着一个笔名。先生的手记《就要散文这两个字》中有段话:“有兴趣翻翻《六盘山》的读者会发现,去年的最后一期上没有刊载散文。不是没有可发表的稿子。恰恰相反,已经编定的一组散文稿在部引起一阵反响……都说散文最难藏拙,信哉斯言。小集中的个别篇什难掩稚拙气,是初学者地试笔之作。惟其如此,才多了几分真性情……”。难掩稚拙气的文字就是我的,这是我发表的第二篇散文。之后,我投的习作更多了。我与先生就有了书信往来。在《六盘山,我生命中永远的记忆》这篇文章中,我写了一些与先生书信往来的文字:“2000年4月上旬,我收到《六盘山》散文李成福老师的来信:‘刘,近好!我集中看了你的四篇稿子:《让雨滴落在心上》《凝望》《痛饮春光》《生命的魅力》,认为你以向善之心追求生活的真情趣。尤其《凝望》一篇很不错。我初步考虑,年内争取给你发一个散文小集,也是对你的鼓励……”。作为初学写作者,这封来信对我的鼓励无疑是空前的、巨大的。我曾写了一点文字《心存感激》,真诚的表达了我深深的谢意,该文发表于2010年4期《黄河文学》杂志。2000年5月下旬,我收到李成福老师的第二封来信:“刘,你好!选了四篇:《阳光书屋祭》《凝望》《让雨滴落在心上》《但愿人长久》……你写份个人小传,不超过二百字……我再写几句编后点评之类的话……”该年5期《六盘山》编发了“刘向忠散文小集”,现在看来,那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心灵之音,粗浅和单薄是显而易见的……

直到现在,我仍然保存着先生写给我的信件。老师的称呼已不能表达我对先生的敬重和愧疚。

今天翻看2000年第5期《六盘山》,看“刘向忠散文小集”,我是羞愧的,这个小集配了作者简介,还有先生写的编前语《精神世界的艰苦跋涉者》。用先生的话说,是“纯粹精神意义上的鼓励”。但是,这个“散文小集”奠定了我写作的根基,坚定了我坚持写作的勇气和毅力。

后来,我读到了先生的一些文章,有《六盘山》上沉甸甸的《追寻大先生》,有《固原》上平民情怀的《我的“民间行为”》《民间验方》,有《朔方》上真情怀念的《家乡景物祭》等,很是喜欢。有感于先生文章的意蕴,我深有感触地写了近两千字的读后感,投给了《固原》副刊(当时副刊有个“读书栏目”),只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就在这段时期(2001年),我看到《散文选刊》杂志辟有“读者推荐”栏目,于是把读到的感动自己的文章写上推荐人语邮寄出去,想不到该杂志先后三次刊发了我推荐的文章和推荐人语。

还有一个细节,我不能不提及。

大约是2001年,有次,我去《六盘山》部,也许是先生看到我的真诚和工作的艰难,先生给当时固原地委组织部一位姓咸的副部长写了一个纸条,意思大致为:请给隆德县委宣传部陈部长说一下,能否把刘向忠调到宣传部。还让郭文斌引着我去见咸部长。现在想来,此事非同小可。先生与我非情非故,竟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咸部长一定是先生的同学或朋友,要不谁能接受啊!对于自已的子女,先生也不过如此吧!记得当时咸部长好像说有希望。回去后,我就下岗失业了,也不想再给先生添麻烦,就没有去找咸部长。

【二】

2014年4月,我在屈文焜先生的博客中看到了他为自己的同事、朋友李成福先生《北坡堂存稿》一书作的序言。我竟然不知道李成福先生已经病了一年有余。

2014年5月2 日晚9时许,我突然接到李义的:说先生病重云云……。我感到事态严重,一下子懵了,如五雷轰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怎么会这样啊!我自言自语着。当即决定明天去看望先生。这一夜,我在似睡非睡、半醒半梦之间度过。第二天是星期六,我早早地起来,去打工的单位请了假,就去搭乘到固原的班车。由于“六盘山隧道”封闭维修,车需要绕道行驶,到固原就耽误了许多时间。下车后,我急急忙忙赶往先生所住的医院,不见先生及家人。一打听,才知道先生已经回家了。我给四霞打,问了住址,慌慌张张赶到先生的家里。当四霞告诉父亲我名字的时候,先生已经不能言语了,先生真的是病情加重了。先生手臂上有治疗过程中留下的紫色印痕。我双手握着先生宽大的手掌,轻轻地抚摩着。目睹先生的面容并不憔悴,头发也不花白。先生睁开眼睛,看着我和前来看望他的几个人,微微点着头,以表谢意。他的意识似乎是清楚的,但是,先生很快又合上了眼睛。先生静静地躺在床上,像睡着了一样。我真想喊一声老师,又强忍着,心想,已经迟了,就再不要打扰先生了。

我拿着四霞给我的先生的书《北坡堂存稿》,心情沉重地离开先生的家,不知该去哪里。这天,浮尘罩着天地,吹着风。

中午,我和李义坐在人民广场的石椅上,捧着先生的书《北坡堂存稿》,惋惜地说着一些往事,又一字一句地读着书中“杂咏”部分的内容……

5月24日下午,我从朋友那里得知先生走了,永远地走了。

先生的朋友屈文焜先生深情地写了挽联:“山耸北坡千里哭君去如来,泽留海固卅载相知得与失。”屈先生还说:“谢谢各位文朋诗友对成福不幸病逝的沉痛哀悼!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兄弟,西海固失去了一位好,这世界失去了一位好人.……”青年作家程耀东说:“一个好老师,一个好亲戚。”……

几天来,我处在悲痛、伤感和自责中,通过阅读先生的书《北坡堂存稿》,我才真正了解了先生,也才愈加敬重、仰望先生为人为文的品质和人格魅力。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北坡堂存稿》是先生一生生活、工作、创作的缩影,也是先生以平民自诩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完美体现。仔细阅读着先生的书,阅读着先生为人为文的品质,阅读着先生的淡泊和爱心,我才真正明白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义。

我以为,《北坡堂存稿》是一部实诚、朴素、厚重,有意义的书;真正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学习,值得我永远珍藏!

【三】

先生学识渊博、炉火纯青。翻阅先生的《北坡堂存稿》,你就知道先生多么勤奋好学。文、史、哲、古典、社会学等功底深厚,炉火纯青。先生的文章就是真实、真诚;就是生活、工作;就是文化蕴含;就是做人的道理和境界……。人生中,亲情友情最珍贵,这是先生为人为文的真实写照。《北坡堂存稿》由“杂咏”、“飞鸿”、“酬唱”、“稗记”、“闲文”五部分组成。“杂咏”、“飞鸿”两部分就是写给亲朋好友的诗章和信函。最有文化含量的是“酬唱”和“闲文”两部分,也是该书的重点,但是,先生却把这两部分放到了后面。

“酬唱”部分的引言是:“酬唱。酬答唱和。领导布置,亲友相托,虽系应命之作,然这类文字,清规戒律甚多,提笔颇费周章”,看看这些字斟句酌、典籍丰富、内容多样、名目繁多的“词”、“贺联”、“赠联”、“家史备忘录”、“小序”、“祝寿词”、“悼词”、“书籍序言”、“书籍卷首语”等等,不可谓不字字机杼,真是煞费苦心。让人赞叹不已。这些有“清规戒律”的文章不是人人都能为之的。难贵先生的朋友屈文焜先生在《北坡堂存稿》序言中写道:“从这本《北坡堂存稿》可以看出,成福其实堪称‘杂’家。如果我们单纯从狭义文学角度来评说他,也并不能真正能理解他。他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善于运用各种文体写作,可以说古今兼用、信手拈来,传、序、文、记、论、书、赋、说、铭、对联以及散文、诗歌、社火词等等,无所不能。这样的本事我实在没有,我相信大多数作家也难得具备。”

【四】

先生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先生为大学学历。学识渊博,功底深厚。但是,先生却说:“自小放牛时受村学究熏染,爱听人讲古今,收罗古旧闲书乱读一气,从而种下‘手痒’病根。七十年代试笔,杂而不精,公开发表的不多,应景遵命的不少。”读《北坡堂存稿》“酬唱”部分的内容,我才发现以前读过的一些华彩乐章般的贺词等,原来都出自先生之胸、之手。

《受命为石市第四次文代会撰贺词》

贺兰六盘两山高 南北雄 气自豪

文苑宿将并新秀 桃李芬芳各争俏

2001年1月

《受命为 朔方 创刊四十周年撰贺词》

煌煌西部,朔方壮美而神奇。

《朔方》是宁夏文学家园。大树参天,小草葳蕤。

西海固文学,深得《朔方》沾溉。谨以六盘山的名义,向《朔方》致敬!

——恭贺《朔方》创刊40周年

《六盘山》部

2001年9月5日

……

一部2 万言的《北坡堂存稿》,流溢着深深的平民情怀,厚重蕴藉,内容丰富,雅俗共赏,能给人以启迪,让人思考、学习生命的意义;但是,先生这样说:“……于是就梳理旧稿,不管曾发表与否,多少有些意思的,都挑出来,大致分了几类,就成现在这个面貌,具体也说不上属于何种性质的文章。其成败得失,不敢妄下断语,留待见到此书的诸君闲览指正。”

【五】

先生甘于奉献,不求回报。《北坡堂存稿》中,有“飞鸿”一辑,先生安排在第二部分,对“飞鸿”部分的引言是:“当时与文朋诗友书信往还。凡来信辄珍存,竟积有两大纸袋,几次搬家,不忍舍弃。岁月既久,更视为书斋藏品。选录几扎。聊表对昔日文朋师友的怀念。”其中有李振声、杨天林、屈文焜、雪潇、靳守恭、南台、梦也、马星、韩聆、刘向忠、李义、闻玉霞十二人的信函。我看到只有先生的同事、朋友李振声、屈文焜的信中有对先生生活、工作方面的关心和关切,其余均为是对先生的要求、诉苦等。以下两封信函就能说明:“韩聆信函”的内容是:

“李老师:近好!

麻烦你为我校审书稿,真过意不去。你上次说有我两篇散文留用,望再能寄两篇来。我觉得乡土意识的有篇《女人?窑洞》较偏爱,还有两篇,请你酌选。请求你能使我的‘散文小集’刊出,以为我的散文集成印并与读者见面和声相应,就感激不尽了。我回头再给火主席说说,最好第六期刊出。

另有小闻要的两张照片及一张便条,请你转交给她。封面的事也请你多多参谋。你改的书名我觉得就很好。

祝编安

韩聆

1999年9月9日”

“刘向忠信函”的内容是:

“李老师:

您好!

最近一定很忙吧!

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收到您的信,我受了很大的鼓舞,也增强了自信。

李老师,我现在才觉得我的每一篇习作都写得很仓促,并且缺少什么,也就是准备不足,底子太差。我觉得有很多东西要写,但是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好些的环境。现在我仍然在单位一间集吃住为一体的小屋里生活着……

这次寄来两篇习作,还望您斧正。我知道发我的习作,您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和心血。先道一声谢谢了!

李老师,您对我的关心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盼望得到您的教导。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此致

心礼

刘向忠

1999年4月9日”

扪心自问,多年来,我对先生没有做到一丝一毫的关心和问候;我想,其他作家也没有做上多少吧。

屈文焜先生说:“在西海固作家群里,成福不是很有名气,但那些有名气的作家却大都受益过成福的指点。”的确如此,我知道的就有石舒清、郭文斌、火会亮、钟正平、梦也、杨风军、韩聆、李义、程耀东、邹慧萍、李方、单永珍、李敏、刘天文……

先生在《意义?意味?.空白》(《西海回文学丛书?散文卷》编后记)中写道:“……我们办着一份小小的地区级文学刊物,版面有限,而那么多的本地青年都做着文学梦,成熟与幼稚的稿件每天雪片似地飞来,令我们几位应接不暇。红尘纷纭,世上都是不如意之人。在西海固,生存与温饱是首先要解决的人生课题,而那么多的人却在生存困境中向往文学净土,这就令我们感慨而又感动。安排刊物版面时,在留空白与多发稿件以示支持鼓励之间,我们选择了后者……”在《我相信报应》中,先生写道:“……我教书,我当,以自己的努力促进他人走上正道不断进步。我常常向青年习作者开玩笑说,老李这副宽厚的肩膀就是你的奠基石,帮你攀登新的高峰……”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共 7696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怀念李成福先生的散文。只有香如故,简单的五个字,概括了李成福先生的一生。先生是一个豁达宽厚的人,对于后学者,他平易近人,真心相助。他学识渊博而又谦逊自律,他的文稿《北坡堂存稿》厚重蕴藉,内容丰富,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他也是一个善良博爱懂得感恩的人,有着一颗济世的情怀。他的一生清淡如水,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社会甘于奉献,无怨无悔。这样的一个人,使人油然而生敬仰之情。在文章中,作者回顾了当年与先生相识相知的一幕幕,特别是自己初次投稿李先生给予的肯定和帮助,使作者终生受益。而先生对作者生活的关心更是令人感动。一个在文学上有了一定地位和成就的人,对于一个非亲非故后学者如此呵护,足见先生的人品和心胸。而文中有关于李成福先生生前的文稿和著述的内容,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先生普通而不平凡的一生。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哀痛之情。佳作,荐阅。【:素心如玉】

1楼文友: 12:55:44 感谢赐稿流年。问好作者,祝创作愉快。

六个月宝宝发烧怎么办

6个月宝宝发烧怎么办

小儿感冒药排行榜

哪种钙片好吸收
云南省特色植物药分为哪些种
云南生物谷科研创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