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周末读41和为贵
解读不知从何时开始,礼之用,和为贵简缩为和为贵并演绎成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道德箴言,与对抗、争斗相对,倡导和睦、和气、团结。然而,这一认知并非是和为贵的本义。
据文本,和为贵”是对礼之用”的陈述。显然,撇开礼”和礼之用”就不可能理解和为贵”不可能把握这里所说的和”的含义。
有人说,和”左边是禾,代表粮食,右边是口,本义可以理解为人人有饭吃,天下就和谐。自古以来,中国人已经把和”的理念落实到生活中,家庭内部讲家和万事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说文》云:龢,调也。”又有:盉,调味也。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和,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徵、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徵,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了。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不强求一致,而是追求有差异化的统一。
礼之用,和为贵其意思是,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也就是说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让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孔子认为,过去的明君圣王,在调整人和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能使人们之间能够根据礼的要求,做到和谐。
在这里,礼”是等级结构的制度安排,是不同阶层不同等级的人的行为规范。而和”是礼中之所有,是礼”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内在功能,能使上下贵贱等级各当其位,各得其宜,从而无相夺伦”相安无事,若是,则社会就会和谐安宁。这就是说,和”是制度安排所致,礼之施行,贵在让社会有序—和谐”礼之用,和为贵”正涵有这样一种古今通理”的制度伦理模式。
可见,和为贵”之和”按其本义是相对于礼”而言的。在孔子看来,君臣父子,各有严格的等级身份,若能各安其位,各得其宜,使尊卑上下恰到好处,如乐之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和”显然,礼”之和”与一般所理解的和气、和睦、和善、友好有别,这是礼”作为宗法等级制度应有之义,就是说,和是礼中所有”刘宝楠:《论语正义·学而第一》,是礼”之能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内在的结构性功能。
- 下一页:吱吱吱
- 上一页:我从凡间来 第三百六十八章 气海后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