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探析之八附朗诵
简介:吕大成,男,1962年生,天津市人,1981年参加工作,1985年加入。现任太原市民族委员会主任。
吕大成同志业余时间参加山西省合唱团并担任副团长。从2006年开始,担任山西省合唱团《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男领诵。
参加过山西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80周年等大型音乐演唱会。
十几年来,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描写长征的有关书籍。特别是对《长征组歌》里面涉及到的重大事件、重要史实都反复进行了重点查对、校验,力争做到准确无误。
这部《长征组歌探析》历经多年的积累和锤炼,于2016年年底基本完成。该作品紧紧围绕肖华将军的诗词,力争从长征的点滴历史讲起,将《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和背后的故事,比较完整、准确、全面地展现出来。
将演唱的要求、表演的要求、着装的要求、表情跟情绪的要求一一告诉大家。其目的是想让《长征组歌》这一红色经典原汁原味、原版原调地永远传唱下去,做《长征组歌》永远的传播者,做长征精神永远的传承人
长征組歌探析之八
吕大成
朗诵:童 年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四渡赤水
二战时期的英国著名将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来中国访问,接见了他。将军赞扬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打得漂亮,挥挥手,说了一句话:三大战役固然好,但要想了解中国战争史,还是要看四渡赤水
因为四渡赤水的行军路线太过复杂,到底是怎么走的?八十年来,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精确地说出来、掰扯得清。就连军事科学院的军史专家们研究来研究去,也只能将红军的行军路线说一个大概。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黔西北赤水河附近转悠了两个多月,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南,一会儿向北,就在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十几个县里转来转去,把部队都转晕乎了。
别说把搞得晕头转向,就连红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也没几个人不晕乎的,一些军事指挥员甚至颇有怨言说:这样下去非把部队拖垮不可。
等回过头来再看四渡赤水特别是巧渡金沙江后,大家忽然发现,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以及胸中自有百万兵的战略思维绝非常人能比。
这场发生在八十多年前的著名军事事件,当时的敌我双方,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无论是现场指挥还是作战参谋,可能只有一个人清楚下一步要往哪里去。
总而言之,四渡赤水实际上就是要把老蒋搞晕乎了,给老蒋造成一个中央红军要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假象,一方面堵,一方面追,把川、滇、黔三省的地方军阀和中央军搞得是疲惫不堪,晕晕乎乎。
而中央红军则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战术,川军打来了,我就往云南跑,滇军打来了,我就往贵州跑,黔军打来了,我再入省的地盘,充分利用了各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地盘意识以及拥兵自保意识。
等到时机一成熟,把敌人的各路大军全部调出来了,这时,却突然指挥红军向西南方向直入云南,巧渡金沙江,把个大军远远抛在了身后。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渡过金沙江向北扬长而去。去干什么呢?去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史中最的一页,是一场极具胆略和勇气的惊人之举,也是一首行云流水般的战争诗篇。
在几十万军的围追堵截中,指挥三万多红军历经大小四十余战,驰骋数千里,在川滇黔的高山峻岭中,走中有打,打中有走,退中有进,进中有退,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奇正圆合,虚实互融,迭出奇兵,调动敌人,大范围迂回往来,如入无人之境。歼敌一万八千余人,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此时的红军,已经彻底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开始牢牢地把握住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四渡赤水也是军事生涯中的最富传奇色彩的篇章,被他称作一生的得意之笔
横断山,是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是我国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也是、云南敇西部和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山岭海拔多在4000-5000米,高差在1000-2000米以上,山高谷深,因横断东西间交通而得名。
横断山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一级阶梯的交界处,坐落在我国主要断裂带—南北带上。域内有邛崃山、大雪山、高黎贡山等著名大山,有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天险。
赤水河,长江支流,全长400公里,发源于云贵高原,最宽处400多米,窄处也有近200米,水流湍急,因红军四渡赤水而扬名天下。
当时是遵义地区的严冬季节,冬季的黔西北地区,细雨碎雪连绵不断,山路上形成一层薄冰,当地群众称为桐油凌非常难行。后来称,这一段路是他在长中走过的最糟糕的路,行进中的红军队伍不时有人跌倒,等中央领导也未能幸免。在翻越一个小山坡时,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倒,头还在山坡上磕破了皮。
因此,肖华将军在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开始时,就开宗明义地写下了:横断山,路难行。”而天如火,水似银”则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红军在转战川黔边境时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天如火”比喻天空如一团火,而水似银”是说当地淡水资源十分宝贵,亲人群众送来水,在当地已经算是比较厚重的礼物了。当地的百姓有一句谚语,叫宁给三两油,不送一碗水。”这里的水似银”是水贵如银,而不应理解为水的颜色像银子。
肖华将军在创作这首诗词时,改变了以往惯用的写法,将最前面的四句歌词再一次加以反复利用,写道: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因而全诗出现了两次三言诗”这在《长征组歌》中是唯一的一次。
十二句变成十八句,68个字变成了95个字。可见对川黔边境山高路难的记忆十分深刻,对出神入化的高超指挥艺术记忆犹新,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也是《长征组歌》中第四次提到(《长征组诗》全诗有六次直接提到了)
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歌曲,同样被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所喜爱、传唱,是艺术性和群众性的完美结合,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红色歌曲。以上就是第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背后的故事。
二、调虎离山袭金沙调的是哪只虎1935年4月,中央红军渡过乌江后,开始西进云南,渡过金沙江,准备入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要想渡过金沙江,就必须调出滇军这只虎扫除渡江障碍。
于是中央红军直奔贵阳,一度打到离贵阳城只有20公里的飞机场。因这时正在贵阳督战,身边只有一个团的兵力,加之飞机场要失,就急令云南王龙云率滇军主力紧急入黔护驾。
这时中央红军却离开贵阳向云南疾行,逼近昆明。由于大部分滇军已调往贵阳,昆明城成了空城,为保昆明,龙云不得不急调云南各地民团前往防守,也包括了金沙江守军,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创造了极有利条件。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从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仑山一泻千里,水流湍急,是红军北上的一大天险,如果不调出守的滇军,红军难以完成北上会师的任务。用兵如神,巧用调虎离山计实现了这个伟大的战略意图。
这就是《长征组歌》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中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和调虎离山袭金沙,用兵真如神”四句的背景。
三、长征为什么只走弓背”而不走弓弦”长征中,红军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和作战地区,足迹遍布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高山大河、雪山草地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以至许多人牺牲在漫漫上,但也磨练了红军将士的意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人民军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将红军各部队长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直线连起来,会发现它们和红军长征实际路线构成了几张弯弓的形状,红军基本上是在弯弯的弓背”上行走。弓弦”下多为平原、丘陵地区,物产丰富,行军方便。而弓背”所经之处,多为高山大川、雪山草地,地瘠民贫,行军异常困难。
那么,红军为什么不走平坦的弓弦”近道,而走山高路远的弓背”呢?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落脚点几经变化。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并不是一开始就定下来的,而是在长中根据敌情、我情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决定的。落脚点的不断调整,导致红军的长征路线自然不是笔直的。
就中央红军而言,起初是决定到湘西与红六军团会师,待会师计划无法实行时,遂在黎平会议上决定西进贵州,建立川黔边根据地。
遵义会议上又决定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在川西南或川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他们根据敌情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最终决定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此后,由于张国焘顽固坚持其南下错误主张,中央被迫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落脚点随之进一步调整为陕甘苏区。
长征落脚点的几经变化,导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不是直接由华南直向西北进军,而是向西、再向北,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
二是军重兵围追堵截。如果将中央红军在长中决定的几个战略落脚点连起来,构成的曲线虽然弯曲,但总体上看去,还不算太绕路。而从实际的长征路线看,却是走了一个大大的弯路。红二、红六军团行军路线更是如此,比中央红军的路线更加偏西、更加偏远。原因很明显,这是重兵围追堵截的结果。
三是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堵,针对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若要想保存自己而不致全军覆没,只有避开敌人重兵设防地带,绕道前进。如湘江战役后,调整部署,在湖南新宁、城步、绥宁、通道、靖县、黔阳、芷江一带赶筑工事,同时命令广西军阀配合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北去湘西的路上。危急关头,中央红军接受了的建议,放弃北上计划,转而西进贵州。
四是机动作战的需要。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红军行军和作战自然不利,但却可以凭借其擅长的机动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隐蔽行踪,机动作战。如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以及红二、红六军团在滇黔边界乌蒙山区的回旋战,都充分发挥了红军机动作战的优势,与敌重兵集团来回周旋,并伺机突出重围,摆脱危机,继续前进。
对于大纵深、长距离及曲折反复路线的机动作战行动,当时红军中有许多人不理解,也有抵触情绪。如红一军团军团长就埋怨红军走的尽是弓背路”主张走弓弦、走捷径。但机动灵活是红军作战的特点,是以弱胜强的关键。准确地把握了红军的这一特点:为了有把握的取得胜利,我们必须拒绝那种冒险的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因此,红军必须经常的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领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 下一页:两界第一人第231章地狱空荡荡
- 上一页:使纸质图书面临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