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

昔日龙江鱼多少

黑龙江水系,以盛产“三花、五罗、十八子(鱼)”闻名于世,因此被称作淌金流银的水系。清代地方志《盛京志》形容此水系鱼多得“驱之不去,充积甚厚,土人竟有履背渡江者……”,这可能有点夸张了,但过去这里鱼产丰富确是不争的事实。远的不说,就以我60年代初,涉身勤得利农场渔工行列,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就可证明那时鱼多到什么程度。

小拉捕狗鱼4千多斤。1961年,我在红灯滩打小拉,11月中旬,大江跑冰排了我们停了。可我们房子门前有一条不通流的江汊子,只是岸边挂满了“冰蜡子”,却没有进冰排。小队长董贵福,是个赫哲人,捕鱼非常有经验,他在江边走来走去,回来对放假休息的我们12个人说:“大江跑冰排,鱼受到惊吓,准会跑到江汊子的稳水里躲避,现在开一,准没错。”可打小拉,需要有出的地方,必须是无障碍的坡岸。于是他带领我们登船下江,选定出地,动手清理冰障,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出地有了。吃完中午饭赶快抓紧下江开。开下去了,到出时可热闹了,一条条大狗鱼上窜下跳,噼噼啪啪,一就捕到狗鱼4000多斤。

打冒眼,一次得鳊花鱼500多斤。1961年冬天,渔业一队淌队在拉玛洪小河子打冬,这是黑龙江的一个支流,冬天水小,弯弯曲曲的河床形成许多稳水处,非常适合下淌、挂子坐地等鱼自动上。可有一个甩弯处,虽然水深流稳,明知道这里肯定是个鱼窝子,可因为有几棵倒树在河里,无法下。一个姓田的老渔工说,明知道有鱼却得不到,这是打鱼人的耻辱。来,我教给你们打冒眼吧!所谓打冒眼,就是用冰穿将河冰一层层凿开,但并不凿透,等剩下薄薄一层冰时,猛地用较粗的棍棒将薄冰击透,河水立刻就从打开的冰眼冒出来,把河里的鱼也带到了冰眼里。那天,5个人在田老汉的指挥下,打开一个2米见方的冰眼,当最后老田用冰穿的木柄“咚”地一下敲开薄冰时,只见青一色的鳊花鱼随着水流冒到冰眼里,早有准备的打鱼人,手拿抄罗子,甩开膀子向外抄鱼,仅这一个冒眼,就得鳊花鱼500多斤。

过江遇到胖头群。胖头鱼,喜集群活动,性活泼急躁,受惊易跳跃,出水后由于跳蹦出血易死亡。胖头鱼的这一习性,曾使两位划船过江的渔工,差点江中丧生。

那是1962年夏天,渔业三队两位老渔工,划着挂子船过江到江心岛采山丁子。那天风平浪静,两个人刚划船到江心,突然船的四周窜出无数条银白的胖头鱼,纷纷落在船舱内。起先两个人非常惊喜,庆幸不费吹灰之力就得来身外之财。可是,鱼越跳越多,争先恐后地进了船舱,眼看小船就要被压沉,这时两人才慌了手脚,划前棹的人忙放下双棹,拼命的由舱内向江里扔鱼,就是这样,等小船靠上对岸,船舱里己进了半下子水。

大眼捕泥鳅,捕 千余斤。196 年我在东大泡打冬,一天傍晚,两个来房子借宿的赫哲猎人对我们说,南去10里,有一个小草泡子,至今有的地方还没有封冻,里面一定鱼很多。于是我们第二天按猎人的指点,背着具去了。冰眼打好了,8片拉下水了,拉到一半的行程就有点拉不动了。等到出时一看,竟是打了一泥鳅鱼。我们使用的是2寸眼的大眼,按说根本打不到手指粗的泥鳅鱼,可就是用这大眼,竟一捕到 000多斤,可见这泡子里泥鳅多到什么程度了。

大江冬,捕江鱼12万斤。渔业一队二道江滩,上江口有一个“迎门滩”遮挡,滩后形成了一个稳水深汀,是各种江鱼“猫冬”的好去处。1964年冬天,二道江拉队,采用淌围堵的方法,将鱼群撵在深汀内,最后将其“一打尽”。开那天,传出了惊人的奇迹,一捕鱼12万多斤!全是江里的上等好鱼。最后是全队男女老少齐上阵,用了一天一宿的时间,才将鱼出完。

淌捕鳇,捕鳇鱼5尾。鳇鱼,是黑龙江水系的名贵鱼种,曾有不菲的产量。1965年5月,渔工韩春厚,用淌在额图滩,一捕到鳇鱼5尾,其中最大的一尾540多斤,总重量近2000斤。

挡亮子遇到的胖头群。渔业二队有个“大亮子”,出鱼之多远近闻名。1965年大江伏水涨至高峰期时,亮子队及时在亮子口树起了柳条箔,切断了鱼群退回大江的去路。树箔后的第 天,挡在亮子里的鱼开始“吵箔”(鱼群集中到箔口,想寻机逃跑),只见箔口处向里延伸40多米,被胖头(鲢鱼)鱼群挤得满满登登,真是插根木棍也不会倒。“吵箔”进行了 天,看看实在无机可乘,鱼群才四散奔逃,寻找藏身之地。知道挡住了胖头鱼群,预示着亮子生产会取得大丰收。果不出所料,冬季封冻后,渔业二队集中精兵强将起亮子,仅第一就捕获胖头鱼6.7万斤。

八岔岛上棒打鲤鱼1800斤。1968年6月初,大江开始涨伏水时,一天休班,我带领北京知青关建光和当地青年于先顿,由我们三号张队去外江的二号张队串门,到接近外江处一个浅水泡子时,见浅水里躺着一片大鲤鱼,拍着尾巴跟着涨水往前行。我们忙跑到通江的小水沟处, 人一起用手扒土,堵住了鱼的去路。于是,我们各执棍棒,脱衣下水一阵“狂轰滥炸”!到2个小时后,大江涨水冲毁了我们筑起的土坝时,经后来交鱼时过秤,已棒打鲤鱼1800多斤。

下张,半夜来了“不速之客”。1969年秋天,我在八岔岛 号张点下张时,一天半夜,我们5个人下江溜。平时溜,两个人就可轻松地把堵用绞罐绞出水面,可这次,4个小伙子喊着号子才把堵绞出水面,一看,不知堵里进的是啥东西,前部分堵空无一物,后部分形成了一个碾盘似的大圆球,用手电一照才知道,原来里面全是浑身光滑无鳞的六须鲇。我们5个人,有的用撬杠撬,有的用双手扒衣子,都无法把堵弄到船舱里,最后不得不把房子里睡觉的人喊来,10几个人一齐努力,才把堵整进船舱,把鱼倒出来一数,20斤以上的六须鲇整整40条,最大的一条重达百斤。打过多年张的老渔工吴加启说,六须鲇游动迟缓,不远行,白天潜伏,夜间寻食,但不集群,像我们这次能一捕这么多六须鲇,还是第一次见到。

像上述的事例还有一些,不再多叙。我想,仅此便足以说明“昔日龙江鱼多少”了吧?

共 240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老师例举的事实可以看出,昔日龙江是一个鱼儿繁多的水系,正是一江的鱼,养育了一代一代龙江好儿女。当年各种各样的捕鱼,在老师笔下数不胜数,捕到的鱼更是花样繁多,产量之高令人瞠目。感谢老师带来的准确数据,再现昔日龙江之风采。推荐共赏!【:阳媚】【江山部精品推荐 1】

1楼文友: 18:29:44 面对人们肆无忌惮的捕捞,而今的龙江鱼还是这样多么?真想让那些乱捕乱捞的渔民看看昔日龙江风采,遏制一下私欲的膨胀。问好老师,感谢赐稿江山!

三诺血糖仪好不好

餐后血糖正常值

糖尿病足怎么治疗

男性为什么夜尿增多
月经不调可以吃哪种药
新生儿黄疸反复是什么原因
友情链接